一个基层文化阵地的守望者

——记群众文化“守门人”、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文化站站长曹华区


曹华区表演曲艺节目。

公馆镇文化站站长曹华区。

曹华区在排演节目。

文/本报记者柯小瑛
  在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打铁街和正街交汇处,有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三层小楼。它的外观并不光鲜,显得几分老旧,但是在这栋三层小楼里,每一层都藏着不同寻常的惊喜:一层是图书阅览室,二层是传统文化展示室和书法、绘画爱好者的聚集地,三层是曲艺爱好者的交流场所。这里是公馆镇文化站,就是这一个文化站,曾获得“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先进单位”的殊荣。而自称为“文化守门人”的站长曹华区,经过多年历练,一步步成长为意志坚定、行稳致远的基层文化人,拥有着“广东省最美文化站长”“广东省宣传文化能人”“广东省基层先进文化工作者”等诸多称号的美誉与荣光。
  在经济欠发达的粤西,一个小小的乡镇文化站,它何以成为全省1600多个文化站的典范?作为基层文化人 ,如何始终坚守住基层文化阵地,自主培育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我们从曹华区朴素的职业初心和敬业奉献的高尚品格中找到了答案。
无悔选择,用笃行来诠释信念
  1991年9月17日,20岁出头的农民儿子曹华区怀揣着崇高的职业梦想,踌躇满志地进入茂南区公馆镇文化站工作。
  “人生有两个一致就完美了,兴趣与事业一致,爱情与婚姻一致。我的职业初心就是要干好文化事业,我算是找到了一份与自己兴趣相契合的职业,感觉时间很快,这一干就是31个年头了。”言语间,让人感觉到他发自内心的满足和自豪。
  公馆镇文化站这栋40多年楼龄、略显陈旧的楼房并不引人注目,然而里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齐、文化气息浓郁。曹华区说,这是他想要的模样,自1991年进入文化站那一天起,他就一直把这里营造成外观干净整洁、内窥传承文脉的心灵家园。在他看来,文化站的颜面和底蕴,就是他身为文化人的颜面和底蕴。
  公馆是茂南区文化大镇,文化底蕴深厚,不但拥有久负盛名的百年老校茂名市第五中学,而且该镇历任文化站站长都称得上是满腹经纶的文化人,如周辉文、梁祚维,在这两位前任站长的精心打造下,公馆镇文化站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评为广东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如何去接好前人的接力棒,传承文化薪火;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将基层群众文化推上一个新台阶?这才是他这个后来人要去认真思考并忠实践行的课题。因此,在镇级文化这片土地上,曹华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近年来更是凭着满腔热忱,将文化站建设成为备受社会赞誉的“广东省特级文化站”,用心用情为茂南区、为茂名市在全省乃至全国锻造了一张活力与大雅并存、守正与创新齐驱的文化名片。
  谈及日常运作,曹华区半开玩笑地说:“经费不足,没有人员,多年来,好像‘守寡’一样守着文化站,全副精力都在这里。吃饭快、走路快、做工快,使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快’站长。”
  因为执着和热爱,无论怎样的条件,曹华区都风雨兼程、无怨无悔地守望着、播种着这一方让他深情眷恋的文化园圃。
无惧艰难,用奉献来苦心经营
  众所周知,粤西乡镇基层文化站的资金并不宽裕,难以改变其日渐“衰去”的外貌,而曹华区却无惧艰难和繁琐,怀着对群众文化的赤诚之心奉献之情,以自己的辛勤劳作和苦心孤诣,把他负责的公馆镇文化站经营得有声有色。经过年复一年的俯身躬耕,文化站渐次“开花结果”了。
  干净整洁的文化站里,阅览室、排练室、展览室、曲艺室等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并相继免费对外开放。令人称道的是,曹华区请来当地中学的美术老师、茂名市的书画艺术家等到文化站给附近学生授课,其中有很多学生从这里走进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高校,甚至还有不少人回到这里举办书画展。更可喜的是,这里已是公馆文化站曲艺团的家园。该曲艺团是一支长期活跃于城乡舞台的文艺表演团队,阵容庞大,设施配置齐全,队员们团结和谐、乐观善良,人人都是“多面手”,来者即演。他们不但经常在文化站开锣,而且深入农村和社区义演,为群众献上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精神食粮,还常常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和演出,给老人们送去关爱和温暖。同时,在曹华区的组织下,曲艺团经常与外地团体进行艺术交流。近年来,文化站曲艺团迎来了广州、东莞、珠海、韶关、湛江等地和新加坡、加拿大、英国、丹麦等海外华人的曲艺团体,国家一级演员、《七十二家房客》“金医生”的扮演者冯刚毅也亲临指导,为公馆镇文化站与周边城市和海外华人艺术团体架起了文化艺术交流借鉴的桥梁。
  近年来,公馆镇文化站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基本职能作用,积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公馆乡镇基层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除了承担文化方面的功能,它还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公馆镇全民健身广场这块免费惠民的健身场地,篮球、乒乓球、健身舞等运动天天在广场上演。每逢节假日,还会开展各种体育赛事,让社区居民在接受文化熏陶之余,还能享受良好的健身氛围。
坚守初心,用乐业来书写人生
  自进入公馆镇文化站后,曹华区一直喜爱搞“文化”,喜爱被人称为文化人、文化工作者。他将“文化”二字奉为人生追求,而这也恰是他的职业初心。
  作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曹华区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化人,集“吹、拉、弹、唱、创、演”各种才艺于一身。他利用自身所长,结合文化站职能,组织开展送书法、送戏曲进校园、进乡村活动,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到“悦动茂名”曲艺窗口的春苑公园为群众义务演出,随市戏剧家协会、市曲艺家协会到基层进行慰问演出,邀请书法家一起挥毫泼墨为民送春联,到机关、学校、村委会为党员、老师、学生宣讲……一切与群众文化相关联的活动,他都如影随形地追随着,乐此不疲地投身其中。
  自从进了文化站这个门,曹华区就认真当好“文化守门人”,以忠诚和担当,坚守着信念和初心,坚守着职业梦想与时代使命,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担纲举旗、殚精竭虑,撑起了公共文化一片蓝天。31年来,曹华区以文化站为家,经常吃住都在文化站,用他的话说文化站就是他的家。来到曹华区的宿舍,干净整齐中散发着一个文化人独有的气息,唯一觉得不同的就是那个电饭煲,还有一罐用盐腌制的黄榄。原来镇政府饭堂晚上不开饭,他的晚餐就经常是“白粥黄榄”简单应付,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基层群众文艺的创新与创作,在寂寞和清贫中砥砺前行。
  曹华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泛赞誉和首肯。他组织、导演的文艺演出,以及创作的文艺作品捷报频传:组织的粤曲独唱《貂蝉怨》和《武则天》分别获“荔红杯”茂名市首届粤曲私伙局比赛二等奖;组织文化站曲艺团参加首届广东省私伙局大赛荣获社区组银奖;在广东省家庭法治知识演艺大赛中获优秀奖;组织公馆文化站曲艺团参加“红荔飘香”茂名市第三届粤曲私伙局大赛获得金奖;导演的小品《姑妈》、曲艺《偷梁换柱》分别获得2017年茂名市廉政小品曲艺创作大赛小品类、曲艺类银奖,《偷梁换柱》还入选了第二届讲好中国故事全国展演活动;创作的歌曲《你的平安我的年》获得广东省优秀“抗疫”公益歌曲,参加茂名市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获得音乐类铜奖,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岁月不会忘记,2015年7月的一天,《羊城晚报》整版报道了曹华区爱岗敬业的事迹,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手里就拿着当日的《羊城晚报》,居然从几十公里外的电白区陈村镇一路打听寻找来到公馆镇文化站,见到曹华区的第一句话就说:“这个世界很少像你这样的人了……”曹华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无价情义,一往情深与文化结缘;用自己的赤心真爱,塑造了“最美文化站长”的飒爽英姿。
  2019年6月14日,继《羊城晚报》整版报道4年之后,《南方日报》以《为乡亲们撑起一片文化绿荫》为题,也整版报道了曹华区的“文化人”故事。
  曹华区,俨然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代表着茂名基层群众文化的崛起与繁荣。
守望相助,用关爱来培育新人
  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镜鉴成长的身影,曹华区深深明白自己当初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的,所以他一直都很爱护年轻人,常常以自己的心路历程,激励年青一代学习、热爱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曹华区亲力亲为、谆谆善诱的带动和感召下,很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跟随在他身边进行日积月累的学习,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即使如此,曹华区依旧保持着初心,为传统文化寻觅下一个传承人,用自己的至真至诚的职业情感,厚植文化沃土,而自己则甘为人梯,让传统文化打动更多年轻人踩着他的肩膀成长成才。
  2022年的春节前夕,公馆镇文化站举办了“书香墨韵喜迎春”迎春送春联活动,这是公馆镇文化站每年都举办的活动,为群众挥毫书春、喜迎佳节。曹华区本身也是一位书法艺术功底扎实的文化人,常年来为群众义务写春联,但这一天,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借着送春联的名义,把一位16岁的孤儿邀请来文化站,和居委会主任、工作人员一同与其谈心。在曹华区看来,这位在读职业技术学院的孤儿是缺少一位领路人,在叔叔家生活的他变得有些内向,心中藏着许多不曾向外人吐露的心声。曹华区知道,这个年纪的少年最爱胡思乱想,于是,用真诚的态度、谆谆诱导的话语,慢慢地撬开了他紧闭的心房,最后还带着他去买衣购物,让他感受到爱和温暖。“虽然这位少年最后只是说了‘谢谢’,但他眼里含着的泪花,我知道他已经打开心结,开始走上正轨了。”曹华区说,这是他最欣慰的事。
  多年以来,曹华区高尚纯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追随学习传统文化,他也用爱心感化了一众孺子。在文化站工作31年,经曹华区教导、关爱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一直以来,他常用自己微薄的薪金去帮助困难学生,更为每一个学生传递积极进取、向善向上的正能量,使他们从小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在曹华区的感化下,很多学生都学有所成,走向社会已独当一面,特别是那些美术、音乐专业的学生,时至今日已是成名成家。如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的王晓宁,曾代表茂名参加“魅力中国城”的竞选;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柏小波、梁振杰等,也开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岑川,一名1岁多就失去父爱的大学生。为了供兄弟俩读书,他的母亲打几份工,并依靠政府的低保金扶持,带着两个幼儿艰难度日。难得的是,岑川和他的哥哥2017年参加高考,分别被广东海洋大学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录取,岑川因为其时到镇政府盖一个贫困生助学的公章而认识曹华区。了解情况后,曹华区亲自买了一台电脑送给他,还鼓励他参加大学的笛子社团,并为他买了笛子。岑川每次放假回来,曹华区不但为他送钱送物,还义务教他音乐、书法、文学等传统文化知识。去年岑川生日,曹华区给他寄去衣服,并附上深情的祝福:“让我今天的温暖,镶补你没有父爱的童年。”而岑川则流着泪感言:“这是我见到的最伟大的祝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