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


■小芳
  岁月穿梭,眨眼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不像老家,茂名的农历八月,白天里依然高温不退,只是早晚时分,感觉确实凉爽了许多。
  入夜,一轮圆月从东边的树梢上悄悄地升起,朦胧的月光挥洒下来,整个城市霎时披上了灰色而神秘的衣裳。大院里躲在哪个角落的几只蟋蟀,像一个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婆,不停地吱吱叫着,此起彼伏;小区旁边绿化树林里的蝉儿也来赶趟儿,一阵阵的鸣叫,断断续续的,却很卖力;身畔偶尔传来二娃和邻家女孩玩闹的欢喊,伴随着不远街头时不时传来的几声汽车的清脆鸣笛——记忆里当年热闹喧嚣的节日氛围,再也感觉不到半分。
  还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中秋节场景。那时的月色比现在要皎洁三分,蓝宝石般的天空,还会有三五颗星星伴在月亮四周;天气也比现在凉快,秋风吹来,已经能感觉到微微的寒意。在我老家,流传一种奇特的习俗:在中秋节当天晚上,可以到野外去随意偷东西吃,但不能带回家里——大家也不会把某一家的偷得太多,而是东家偷一点,西家偷一点;或是你偷我家的,我偷你家的。次日主人发现了,都会装着不知道,大家觉得长得好的庄稼才会令人记挂。其实,真正去偷吃的人,一般都是些小孩,偷一些能生吃的瓜薯之类的东西,图个热闹罢了。但也有一种特殊情况:传说结婚多年不生小孩的夫妻,只要在中秋的当天晚上,去偷个冬瓜来吃,就会如愿怀上孩子——可一定要记得带上锅碗瓢盆等工具和油盐之类的调料等,在野外架个临时小灶,石头的,土块的都行,煮熟了吃。第二年,如果真的生了孩子,还要备上厚礼,放着鞭炮到冬瓜的主人家去登门致谢。
  于是乎,刚吃过晚饭,就有迫不及待的娃满怀激情地大声吆喝:“石头(或其他类似的小名),去偷东西吃啰!”很快小孩子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晒谷坪里,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偷吃”队伍,就这样明目张胆向庄稼地进发。出发没多久,大队伍分成小队伍,寻找各自的目的地——很多皮娃几天前就“踩好点”了。这一群群的“野”孩子,乘着这八月凉爽的金风,呼吸着庄稼地里散发出来的清香,就着这明亮而又皎洁的月光,穿越在田野里、山川上;或钻进甘蔗地里,折几条甘蔗,一人分个节,边嚼边奔向下一个目标;或在路边掰一个两个刚熟的向日葵,然后每人分一小块,瓜子仁还没饱满,大家都是连壳儿嚼的;或跑到桔树园里,摘几个桔子,你几瓣我几瓣的,虽然还酸得厉害,却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月亮走,人也走,欢悦时光短,不知不觉月亮已到了头顶,疯够了的我们,才各自回到家中。这时大人们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大”月饼,菜刀切开,人人有份;桌上也会摆放一些瓜子花生,大家团团坐在八仙桌四周,边吃边聊,脸上洋溢着幸福。那场面才能看到节日团圆的喜庆。那时的月饼远没有现在的好看,印象中还有点硬,但月饼却香甜可口,里面有芝麻、花生、桔子皮、冰糖……这种我们本地镇上小厂生产的月饼,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慢慢地消失了,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回味。
  窗外,月华如水,她温柔地拭去我大半年来的焦虑和忧郁,轻轻地泛起我早已经刻录在脑海深处简单而幸福的回忆。
  那年中秋,月正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