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中秋月圆时


■罗伟莲
  天上一弯新月遥挂,渐渐的一天天变亮,变满,变近,心情亦随之明亮起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的月,游子的心,节日的气氛慢慢变得浓烈起来。
  小时候盼着过中秋。我的家乡在粤西南的一条小村庄,父亲会提前几天从县城里买回月饼。月饼被母亲藏在米缸里,说要等拜完月亮姑才能吃。尽管我们嘴馋,也不敢随便偷吃。到了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围坐在院子里,父亲就将买回的几封月饼端正摆放在小圆桌上。那时的月饼基本上都是嫦娥奔月纸包图案,五仁叉烧的包装是红色的,圆润厚实,表层印花;拖罗饼是淡黄色的,皮薄松脆,上面铺满一层白色芝麻,像一轮明月,很是可爱。母亲叮嘱我们几姐弟要诚心拜月亮姑,明月圣洁,福佑安康团圆,要从小学会珍惜生活。那时的过节很是快乐简单,乡亲邻里爱热闹的,也有围坐一起,吃月饼,摆弄银针考验心灵手巧,小孩子你追我赶玩游戏,大人闲话家常,邻家三婆扬起朴素的语音讲述嫦娥与玉兔的故事……一轮明月朗照,倒映在家乡村前的水塘里,童年的中秋节简单、幸福。
  长大后,我们一家跟随父亲搬到城里居住。中秋节变得日渐缤纷忙碌起来了,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个传统节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月饼品种越来越多,过节的物品也越来越丰富,各种应节水果和风味小吃摆满大街小巷,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了。一轮明月高挂,曾记得那时在省城求学的我过中秋,早早就收到爸妈邮寄的家乡拖罗饼。舍友们把各自收到的月饼摆放在一起共品尝,一边品茗一边举杯邀明月,热闹过后思乡溢满怀,泪水偷偷从脸颊划过。少年不识愁滋味,青春初解明月意,游子的心与家乡那一轮明月紧紧系在一起。人无论漂泊何方,家永远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扎根在心里,谁也掩饰不了这份牵挂。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风车在四季轮回……”《光阴的故事》带走了所有青春的回忆,不再年轻的我步入了中年角色的转换。有人说,中年人成了一杯茶,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浓烈的芳香,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心境了。但茶自有茶的格调,茶自有茶的味道。一杯清茶,或清新解渴,或甘醇可口,或馥郁甘香。浓烈是酒,苦甘是茶,累了喝杯茶,也挺好的。
  “妈妈,我想念家乡的拖罗饼了,还有五仁金腿。”远在他方的女儿在发声。以前女儿在家,总是说喜欢吃广州的双黄莲蓉月。孩子的口味因离家而改变,还是人在他乡寄予一份思乡之情呢?沧海桑田,几度轮回,曾经年少的我,不也从青春的磨炼中从容走过来吗?放飞的鸟儿在空中能自由翱翔,青春的人生因奋斗而精彩。我欣然拭干眼角溢出的泪水,赶快在节前遥寄这份心意。“中秋还未到,来自家乡的思念先到了。”这是女儿的心声,我觉得这也是千千万万游子的心声。
  待到中秋月圆时,正是赏月好时光。张爱玲笔下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今年的月亮该是怎样呢?我默默对着月亮遥寄这份中秋情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