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科主干 创设学术情境

——2022年高考广东卷9-10题解析


茂名市第十六中学赵伟博 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吴俊和
  一、试题呈现
  (2022年高考广东卷)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 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图3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9-10题。
  9.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东北信风带
  A.
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0.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
  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二、命题分析
  1、从情境创设看
  该组题属于学术情境,素材来源于2021年《海洋学报》第7期《北极超强气旋活动及其大气环流特征》。材料首先提供了“超强气旋”这一概念,通过图文材料创设北极地区超强气旋活动分布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去探究“超强气旋产生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及“洋流对超强气旋形成的影响”等地理问题。
  2、从问题设计看
  首先,问题的设计源于图文材料和必备知识,以超强气旋空间分布(经纬)图引导学生思考其生成的自然(气压带、风带)原因;其次,两个问题从大尺度空间的北大西洋地区到小尺度的北大西洋甲区域和北太平洋的乙区域,体现出了空间尺度的变化,考查了考生运用空间尺度思想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考核目标看
  第9题考查的必备知识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第10题考查的必备知识是常见天气系统低压中心(气旋)形成条件、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成因特征、海—气相互作用等。
  在关键能力上,通过对超强气旋的概念及时空分布特征等图文信息的提取,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在核心素养上,学生根据经纬度或大陆轮廓进行区域定位,然后运用气压带、风带及洋流的空间分布规律来推理出答案,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三、解题过程
  1、信息提取
  第9题,从图文信息上可知,图中超强气旋多发的北大西洋地区位于50°N以北地区。在“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中,学生需要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推知50°N以北及其附近的气压带、风带类型。
  第10题,从图3“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可知甲地区位于北大西洋(靠欧洲)区域,乙地区位于北太平洋(白令海峡南偏西)区域。
  2、思路分析
  第9题,在50°N以北这一大尺度区域,根据地理学第一规律“距离近的事物比距离远的事物的空间相关性更大”(需注意:这一规律是相对的),我们可以推断出其附近的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极地东风带为影响该区域超强气旋生成的主要气压带、风带,即可排除距离较远的东北信风带及副热带高气压带,即选出正确选项A。
  第10题,根据世界主要洋流分布规律可知,影响甲区域的洋流主要为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乙区域的洋流主要洋流为千岛寒流。判断一个选项正确与否,可从“事实—逻辑”(是否符合事实以及是否符合逻辑,需要同时满足则选项正确)入手。从事实上看,甲区域的主要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根据暖流性质即选出正确选项C。从逻辑上看,北大西洋暖流使该区域近洋面温度更高,蒸发更旺盛,气压更低,促使大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发展,从而使得超级气旋多发。
  四、备考启示
  1、夯实基础知识,重视主干知识
  目前,高考试题较多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考生日常积累必备知识,如该题组所涉及气压带风带和洋流分布规律均来自于日常教学中,试题图文信息中并没有直接呈现。因此,在“双减”的背景下,高中地理一轮备考复习中必须夯实基础,突出学科知识知识的理解学习和知识应用。
  2、重视学术情境创设与突破
  高考作为最受关注的选拔性考试,保证试题科学性是命题人首要考虑的问题。与生活情境相比,学术情境素材经过缜密思考论证,其科学性、权威性不言而喻,因此得到命题者的青睐。在广东省2022年高考试题中,包括第9、10题在内的绝大多数试题情境来自于学术情境,延续了2021年以学术情境为主的情境创设风格。因此,备考训练中多选取一些学术情境试题,在原创题命制中也尽可能通过对复杂学术情境的再编辑,设计具有基础性、拓展性甚至创新性的试题,力争做到材料新、专业性、起点高,但落点低。让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地理规律、原理,在由果溯因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