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
特约评论员蔡湛
夏收时节,茂名高新区在化州异地垦造的1033亩早造水稻迎来了丰收季。金灿灿的稻田整齐排列,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杆,收割机在田野里来往穿行,专业承包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现场称重测算,垦造水田平均亩产约900斤,按目前市价1.95元/斤计算,产值达181万元。
这是茂名日报近日报道的将低产旱地改造成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高标准农田的一项喜人成果。去年以来,我市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处置闲置土地1.1万亩,拆旧复垦6136亩,通过盘活撂荒地、垦造水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为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注入生机活力,而且为破解占补平衡难题、腾出发展空间、助力乡村振兴探索了可行路径。
作为广东首个农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地级市,市委市政府坚持守住耕地总量红线不动摇,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之一,制定并实施了2022年确保粮食种植总面积37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体现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无农不稳”时代性内涵和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坚定决心。一位哲人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以良田守护“米袋子”,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至关紧要。高标准农田具有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力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特点,亩均粮食产能比一般农田提高1成至2成。我市虽为农业大市,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在工业化提速与城镇化加快的背景下,珍惜与善用土地尤为关键。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能有效提升土地产出效能,而且向社会传递了重视农业珍惜耕田的理念。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给农地带来了高“颜值”,也为农田建设带来了“内涵”之变,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好处与收益。就以茂名高新发展集团在化州垦造的千亩水田项目为例,主机耕路3米宽,其他机耕路2米宽,农用机械可以直达田头,进水渠、排水沟、机埠、水泵房等一应俱全,改善了地块内道路网络与水利排灌系统。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肥力,使一片零散、低效的旱地成为高产农田,移交当地耕作后连续两造获得丰收。由此可见,基本农田的改造提升既挖掘土地潜力,又优化改善耕地结构。只有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破解农田细碎化难题,实现集中连片经营,才能建立起与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效率、规模化耕作模式,夯实农业强市根基。
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能增强农业发展综合实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稳定,而且为构建良好农业生态、推动农村振兴注入更多底气。据农业部门提供的信息,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到20%,耕作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0%至20%,让种粮农民有钱赚成为现实。茂南区牙象村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农田流转价格成倍提高,村民得到更多实惠,专业承包户也增加了收入,就印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惠及多方的共赢效应。同时,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沟相连”,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有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发展模式,为开发文商农旅融合等新业态拓开新空间。走进茂南区“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小变大、陡变平”的高标准农田一望无垠,位于其中的农旅项目繁花锦簇,前来休闲的游人络绎不绝。据茂南区农业局介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田间道路升级改造、小河流生态治理、灌溉系统升级改造等,既补齐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满足了高质量农业生产需求,也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游客观光休闲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因此,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新起点,探索管护与利用高标准农田新路径,发挥高标准农田的资源优势与生态优势,让高标准农田成为农业大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应当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