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家乡的灰水籺
■毛勇强
灰水籺,顾名思义,就是用“灰水”拌糯米加工而成的。
灰水籺起源于何时、“发明人”是谁已无从考证。笔者的母亲已是九十有七的高龄,她告诉我,她的孩童时代家乡已有灰水籺了。
灰水籺具有补气益气、健脾止泻和增加食欲等作用,而且具有耐储存的特点。家乡流传一个小故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户人家过年时所做的灰水籺数量有限,为了防止小孩子偷吃,便将籺放到墙缝里藏起来。过了几个月才想起这件事,于是拿出来,却发现没有霉变,经加热后,味道还是可以。根据家乡人总结的经验,这个故事是可信的。
但是,“樱桃好吃口难开”。灰水籺的制作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颇费周折。
要做好灰水籺,首先是选购优质的糯米,其次是制作灰水,再次是到山上采购或到农贸市场购买籺叶,还要采回勒古叶,加工成条状(俗称籺带),以供包籺时用。更令人称奇的是,必须用黄豆秆、花生藤或黄荆树烧成的灰,制作的灰水才是上乘的。制作灰水的方法是:从灶膛里取来草木灰,用农村特有的竹篸盛好,将开水慢慢往草木灰冲去,再经过过滤成为灰水。之后,将灰水拌在经过浸泡的糯米里。做好这些前期工作后,进入“包籺”的程序。这非常讲究技巧:将糯米适量舀上放在几块籺叶上,再慢慢包回来,用勒古带扎好。手艺娴熟的人包出来的籺,每条大小几乎一致,像一个工艺品。灰水籺类似肇庆粽子,但形状不同。粽子一般是三角形的,短而个大,而灰水籺却是圆形的,每条长约20厘米。包好籺后,最后的工序是将它煮熟,这是工作量很大的一个环节,要耗费几个小时。所以,人们一般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因为耗时太长,往往要两人进行“换班”,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检验灰水籺质量的标准却有三条:一是剥开籺叶后,籺的一端自然弯曲而不会断裂;二是籺叶呈深褐色,说明灰水质量好;三是用手按压感觉软绵绵的。吃灰水籺也十分讲究方法:用红糖煮成“糖胶”,将灰水籺加热,再沾“糖胶”,这是最佳的吃法;将灰水籺蘸蜜糖吃次之;蘸白糖或红糖粉吃,虽然比较简单,但口味远不如上述两种吃法。
制作灰水籺虽然是小小的工艺过程,但它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土特产。我的肠胃不太好,每逢春节期间吃灰水籺后,自我感觉良好,比吃药还见效。由于我对灰水籺情有独钟,所以每年回家过年时,都会带来好几十条送给亲朋好友,也颇受他们的欢迎。有一位“老友记”,每年过年前还不忘叮嘱我:记得带一些灰水籺来。此外,还出现过一个小插曲:有一年,我将灰水籺送给一个外地在茂名工作的朋友。过了几天,他对我说:怎么你家乡的特产没有什么味道?细问之下,才知道他没有蘸糖就吃了,所以留下了“不良印象”。
改革开放前,家乡人都是在过年时才做灰水籺。今天,虽然生活物资已十分丰富,但由于做灰水籺费工耗时,所以人们平常也很少做。因此,即使生在“灰水籺之乡”,吃灰水籺也基本上是一年一次。现在,到饭店吃饭,虽然也可以点灰水籺来吃,但我总觉得味道大不如家乡人制作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