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读书会走进茂名滨海新区非遗馆
分享自己心中最美的“味道”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丁文
历史是一本好书,时间是一支妙笔。7月9日上午,萤火虫读书会第十六期活动在茂名滨海新区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举行,读书会会员“虫子”和当地文学爱好者以“味道”为引子,浅谈非遗传承和饮食文化,在展馆内独特的历史人文氛围下,会员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心中最美的“味道”。
“炒米饼是我们电城人非常熟悉的传统美味,是许多人童年最难忘的味道,我想留住最正宗的电城老味道。”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易茂才在读书会上说。
读书会成员余丽明回忆说,最难忘的味道是童年时的“叮当糖”,也就是麦芽糖。“每每回味起来,味道就把我带回到那段岁月的旧时光里。”余丽明说。
“没想到这么一个南海之滨小镇,至今还保留着来自江浙、福建、中原一带的饮食习惯,加上后来当地人融入的美食新理念,更加丰富了这个地方的美食文化,真是非常难得。”张凌云表示,电城的蚝炸、鱼炸、墨鱼饼等特色美食给他留下很深印象。
陈健老师与大家分享的味道出自《红楼梦》,用茄子做“茄鲞”。“味道固然是在故纸上存活数百年,但这道菜的味道不仅仅是大观园里贾母最为称赞的味道,而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朴素的茄子让后人窥见享尽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衰落的一面。”
非遗展馆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老饼印,在诗人张慧谋眼中,每只饼印都是一张面孔,刻下岁月的印记,留住曾经温暖人心的时光,每张“面孔”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这些深深浅浅的老饼印,同样也是从漫长岁月里走过来的深深浅浅的人生,唯独不变的,就是童年的味道。
马慧燕是电城本地人,对家乡炒米饼的钟爱至今从未改变。“一只小小炒米饼,如同冬天里一股温馨的炭火在闪烁,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小城人浓浓的亲情味。”马慧燕说。
张永忠心中的“味道”,是六百余年古城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氛围。他认为一个地方的饮食之所以能够形成体系,而且个性鲜明,它是需要时间和文化来支撑的。
一场读书会,引出不同的味道,从分享者各自的讲述里,呈现出的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