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民革二三事


甘锋
  (一)
  1983年12月,高州民革成立。早期,加入民革组织的成员,多与原中国国民党、或民革组织、或“三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与海外侨胞)有亲属关系。做好“三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的工作,促进祖国统一,是民革的一项主要工作。高州是一个台属人数较多的县市,据2005年统计,排广东省第二。
  改革开放初期,“三胞”对祖国政策不了解,回乡探亲存在各种顾虑。高州民革成员通过书信,向“三胞”宣传祖国政策,邀请回乡团聚。1987年,高州民革党员与“三胞”往来330多次。经高州民革党员邀请回乡探亲的“三胞”,很多都是第一次,他们有的已离开祖国大陆30多年,回来后目睹祖国及家乡的变化,感慨万端,与亲友执手相看泪眼。1988年年底,返回高州探亲的台胞达900多人。
  加拿大华侨张述武先生应高州民革党员黎宗瑚邀请,回高州观光探亲访友,了解投资环境。张述武参观了高州城西缅茄树,并在树下拍照留念。返加拿大后,在蒙利尔市《华侨时报》用半版篇幅刊登缅茄树照片,介绍此珍稀缅茄树的历史及国家政策。回乡之行,激发了张述武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想法,他计划投资开设手套厂,解决200多人就业,因那时高州交通落后,张述武后来选择在深圳市布吉镇和东莞市桥头镇各开设了一千多工人的手套厂和成衣加工厂,并委托茂名市制衣厂加工。
  1996年,高州举办盛大的冼夫人诞辰节,黎宗瑚借助加拿大华侨对冼夫人的崇敬心理,于1997年3月1日撰文在加拿大《华侨时报》发表了《南粤大地再现冼夫人》一文,除了报道冼夫人诞辰节的盛况之外,还借此介绍了高州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宣传了高州农业发展,尤其是荔枝、龙眼、香蕉等水果的种植情况,增强了加拿大侨胞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例子还有很多。
  港商翰逸峰先生应高州民革邀请,五次到高州商谈,投资250万港元购买三十台运输汽车与集装箱设备,开办高港联合运输公司,并在深圳蛇口挂牌。
  民革成员龚侠祥与居港亲人联系邀请台商到高州投资高岭土加工及冰冻海鲜出口,龚侠祥还通过书信发动旅居国外人员为家乡筹建小学捐资。
  香港同胞吴竞芬、吴雪琴妯娌两人应邀回乡探亲,民革成员吴永玉接待她们,并陪同她们回高州大坡镇省亲,增进她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思乡之情,临走时她们捐款资助家乡的公益事业。
  (二)
  民革是孙中山先生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的追随者。
  为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1986年11月12日,高州举行系列活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
  高州人民大会堂展出163幅孙中山先生生平照片资料。参观者川流不息。县城13间学校师生集体参观,队伍长达三四百米,不少师生边参观边作笔记。
  高州“孙中山纪念堂”举办孙中山学术报告会,各级党政有关领导、各民主党派、搞学术的、社会知名人士、中大校友,等等,济济一堂,座无虚席,所作报告长达三个半小时。活动还编发了纪念专刊。有民革党员撰了一首诗,题为《愿海峡两岸洒满爱》。
  整个纪念活动持续八天,参加人数达一万一千一百多人次。活动规模之大及影响之广泛,为解放以来之最。
  2000年秋,为配合民革广东省委会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暨孙中山先生诞辰135周年编印《孙中山在粤史迹》一书,高州民革党员多次走访了高州孙中山纪念堂、高州中山公园、高州一中(原德明中学),还搜集影印了《任命熊英职务令》等资料。
  2000年,高州举行辛亥革命纪念会,时任民革高州总支部主委熊捷在会上发表了《发扬辛亥革命传统,争取祖国早日统一》的讲话。
  2008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纪念日,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博士到高州访问。孙穗芳给高州赠送了其亲笔书写的“博爱”“天下为公”两幅书法作品及其主编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集》。
  为寻访民革前辈足迹,高州民革多次组织党员到孙中山故居、李济深故居、蔡廷锴故乡,以及重庆、武汉等地的纪念场馆,开展“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活动。
  (三)
  民生主义即博爱,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要旨之一。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高州民革致力教育事业,做到“有教无类”。
  上世纪80年代,适龄青少年入学率不太高,当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高,高州民革决定把教育作为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切入口,1986年8月,成员集资接办了私人开办的位于高州城区北街菠萝步的育新中学。民革党员黎宗瑚任第一届校长,育新中学成为高州民革主办的具有党派办学特色的一间全日制普通中学。
  起初,资金、师资、后勤等方面困难重重,校长带头领最低工资,后来又把领到的工资资助生活困难的教师,校长、主任等校领导甚至亲自动手砌炉灶、修课桌,节省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县委统战部、镇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渡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一年后,学校由接办时20个学生发展到180人,1987年学生达到320人。随着生源的增加,校舍设备不足又成了新的问题。1987年12月,民革茂名市委会将租到的茂南区金塘镇车田坡原南油测井大队旧指挥部的48间闲置砖瓦平房及空地,转租给高州民革继续办学。
  1988年5月30日,学校定名为茂名市育新中学。
  1988年秋,高州民革成员黄慰涛、吴永玉、吴济中来到学校开展改造工作,他们看到校园杂草丛生、树下蚊蝇成群、室内蛇鼠痕迹显现,而且缺水缺电,天气酷热,条件十分恶劣。不管怎样,三人仍排除万难、争分夺秒筹备秋季开学各项工作。购材料、搞装修、改校舍、添设备、聘教工、招学生……时间紧,任务重,人手由3个人增加到5个人,仍然忙不过来,教工亲属包括探亲的学生也参与帮忙,和木匠泥水工一起夜以继日工作。有时连吃饭也没时间,就随便吃点干粮应付,眼困了就打个盹,还经受日晒雨淋、蚊叮虫咬等各种困难。
  通过一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战,一个宽敞整洁、林木苍翠、环境优雅的校园展现在人们面前。6间能容纳七八十人的课室、30多间宿舍、干净明亮的厨房和设备、200多套课桌条凳……还打了一口三眼水井,解决了用水困难。
  大家不敢相信,校舍修缮进展如此神速,改造力度之大,学生及家长慕名前往参观,交口称赞。招生旗开得胜,430名新生,分6个班,高中4班,初中2班,9月开学时仍有学生络绎不绝报名,因校舍限制,只好作罢。
  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多是无校可读的低分生,虽然做到了有教无类,但也曾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有学生结交社会闲散人员,常跨墙出没于校内,时而在教室窗外干扰,甚至对学生敲诈勒索殴打。学校为此加高了围墙,墙上插上了玻璃碎,防止坏人出入校园为非作歹,并与隔壁玻璃厂老板商议,玻璃厂和学校各雇佣一名民警,共同维护保卫校厂治安,联防联控。学校还加强自卫,成立了护校队,教师和有武术基础的高中学生及校警一同做护校工作,一次又一次驱逐外来干扰,同时对内劝退屡教不改的学生。1990年秋,学校又聘请一位当地有名的武术教头任该校武术教师,兼保卫工作,另外聘请当地派出所负责学校的治安管理。自此,学校成为了秩序良好、纪律严明、学风优良的好学校。
  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和突出民革特点,1988年更名为“茂名市中山中学”,每年11月12日为校庆日。
  1990年底,茂名市中山中学在校学生达670人,共11个班,分高中8班、初中3班。学生来自茂南区各镇,公馆、金塘、镇盛、鳌头、袂花等镇较多,其他各镇及高州、化州、电白等县亦有少数,学生大多数是工农子弟,占学生总数的91%。
  中山中学校风严、学风浓,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人们传颂该校下课半小时仍有大半学生留在课室里自觉学习,教师也是常常备课、批改作业至深夜,潜心教学。学生成绩低进高出,办学势头越来越好,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得到省市县各级教育部门给予肯定,办学经验得以推广。
  除了育新中学、中山中学,高州民革成员还创办了潘州新时代学校、育英中学等学校。高州民革成员龚侠祥任潘州新时代学校校长,他后来出席了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高州民革成员梁洲、卢丰时等集资合办了石鼓育英中学,高州民革成员黎宗瑚任高州镇南中学校长,高州民革成员吴树明创办了高州新街中学,高州民革成员江友坚联系在台宗亲江汉君先生回乡开办大井镇祖诚中学,等等。
  高州民革成立以来,有一半多的时间,一直发挥成员的文化优势,开展社会力量办学。目前,高州民革101名党员里有74名教师,他们默默耕耘教坛,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熊捷同志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他在高州三中任教时,创办了《新地》文学社作为语文教改基地,县长亲自题词“新花竞放、新地常春”,著名作家冰心老人也来信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