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楼的花生麸豆腐


■陈光汉
  地处化州市北部山区的文楼镇,有一种豆腐,是用花生榨油后的渣——花生麸做的(当地人把花生叫番豆,所以又叫番豆腐),豆腐是天蓝色的,口感鲜嫩,散发出一种花生的清香,让吃过的人都难以忘怀。
  记得小时候,每年夏末,等到花生收起晒干后,村里种了花生的村民都挑着一担担的花生,涌到榨油行排队等着榨油。经过一番忙碌,到了中午,起得早来得早的村民有了成果,一担竹箩一边是花生油一边是花生榨油后的渣。这些豆渣就是花生麸,被压成圆饼状,大小跟现在的普洱茶差不多,黑褐色,有一些稻草混杂在里面。这时候可以先回家的村民满面笑容,向还在排队等待的村民热情打招呼:“我先回去啦,就做豆腐啊,今晚过来吃花生豆腐啊!”村民们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提起花生豆腐都可以让他们像小孩子过年时一样高兴了。
  我家里这时候也忙碌起来,爷爷拿出一早就洗净的所需用具,有豆腐缸、纱布袋、铜制豆腐刀、小磨锤(用于磨石膏)等。先将饼状花生麸用铁锤敲碎,放进盆里用水泡半个多小时,然后把水和花生麸一齐倒进纱布袋,在豆腐缸不停抖动。做这个工序时,虽然年已七十多岁的爷爷,但一样动作有力,将纱布袋一会在缸里抖动,一会放在缸面的架子搓几下。经过一番劳动,纱布袋里只剩下一些渣头了,而缸里就有了半缸的豆腐水。搓出来的渣头,也是一道美味的菜式,煮熟后加入生葱花,豆香中有葱香,味道不错。
  把豆腐水倒进大锅里煮好,然后把豆腐水又倒进豆腐缸。这时候滚烫的豆腐水在降温时,表面形成一层豆腐皮(也就是腐竹),急不可待的我们这些小孩子,每人拿一根筷子,守在豆腐缸旁边,待有成形的豆腐皮,就用筷子捞起就塞进嘴里,热热嫩嫩的,大家吃得不亦乐乎。
  待降温后放入石膏水,这个程序是最讲究的了,石膏水放多豆腐粗,石膏水放少了会不成型。只见爷爷仔细观察着缸里豆腐的变化,时不时洒几下石膏水,用勺子舀起一些看看。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一缸的豆浆就慢慢变成了豆腐花。由于这个需要有经验,所以这个时候爷爷也是很忙的,邻居们做豆腐的,要请爷爷过去帮忙看看。但是这个程序是讲究温度的,时间一过放石膏水也没有用了。这些豆腐花又嫩又滑,用勺装入碗,加入早就备好的糖水,香甜滑口的豆腐花就做好了。对于这些甜品,在炎热的天气里大人小孩都是百分百的喜爱,风卷残云,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才舍得放下碗。
  一缸豆腐花变成半缸后,把它们捞起来放到木框中纱布袋中,包起来用石头压好,挤压出水份。一段时间后豆腐就压成形了。花生麸豆腐是天蓝色的,又有点像浅灰色,手感更弹性,比起黄豆豆腐韧性些,用豆腐刀切割,流利起来行云流水,也颇有些欣赏庖丁解牛的体验,爷爷那几十年的刀功,发挥起来也神速,几板豆腐,不消一会就分得妥妥了。
  花生麸豆腐因为原料不一样,口感会很特别香,城里的市民应该没多少人能吃到这种豆腐。吃花生麸豆腐的方式,除了与黄豆腐的吃法外,最特别的是生吃豆腐,用大蒜、酱油、盐和花生油高温爆滚成的香油,浇淋在豆腐上就可以吃了,鲜嫩的口感,花生的清香,朴实的味道真的是一流享受。文楼的花生麸豆腐,有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品尝,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也听说有不少外地人到文楼学习做这种豆腐,但一到外地就做不出这种香气浓郁的豆腐,有人说是当地水源才能做出如此好味道的豆腐,也有人说是当地的花生质量好才能有如此的味道。
  现在这种花生麸豆腐还只能出现在化北山区的餐桌上,我和许多外出的游子一样,偶尔回到乡下,就提前让亲戚帮忙买一斤两斤,品尝一下,就可以享受到以前的美味,也不失寻找回一片乡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