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情结


赵善超
  在我的家乡化州,每年的端午节、春节等大节日都兴包粽子,除了自家吃之外,还是馈赠亲友的送礼佳品。
  这粽子不用说吃,光看着就是个享受:中间凸,两头扁,象个驼峰一样,在热气腾腾的锅中泡滚着,一捞上解开,金黄的粽子全身油亮,香味扑鼻,上盘时加些芜荽碎浇上一些香油、酱料,吃起来使人觉得格外美味甘香。
  记得儿时就听说有一个叫张九的师傅,他制作的锅蒸粽甘香可口,存放半个月不馊,远近闻名。解放前,鉴江上的船家,都对张九的锅蒸粽赞不绝口,经常订购带在船上食用。
  据闻,有一次羊城的粤剧名伶来到化州,演出《昭君出塞》,戏中的手下人问她“王昭君想吃什么宵夜?”她随口便答:“想食张九的锅蒸粽!”
  我小时候最馋得慌的就是粽子,特别馋那馅肉旁边放大虾、蚝豉、花生、绿豆沙等做成的粽子。一咬起来就滋滋直冒油,真香啊!吃完后,大家还喜欢赌“粽叶标”,把长短不一的粽叶放在一起,轮着抽,抽到手一量,谁的最长谁就胜利。
  大人们让我替父亲抽一张粽叶,打开 一看,我的最长,大家都说“这孩子将来有福气,不是当大官就是做老板。”从那以后,我每晚睡觉都在想着这件好事。
  可话说回来,在那些“史无前例”的年代,一年也吃不上几顿白米饭,平时在农村更是见不到肉,想又有什么用啊!
  直到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粮食充足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一年到头,餐餐吃白米饭,常有宰猪杀鸡的,冰箱己经走进农家,逢年过节包粽子倒成常事了。
  怪不得大家都说:“现在啊,天天过节,日日过年。”逢年过节人们还真发愁——不知吃什么好。在这市场物质供应丰富的时代,香糯、大虾、蚝豉等在市场上一应俱全,给粽子这种人人叫好的食品锦上添花。
  走在城镇,你放眼望去,哪条街道没有粽子摊档?眼下,各种粽子已经成了时兴的方便食品,到街上买一袋回家,又快捷又可口,怎能不受欢迎呢?
  粽子不仅是居家解馋的美食,还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据说,屈原投汩罗江后,人们为他的爱国主义所感动,在端午节这一天纷纷向江中投放粽子,寄托自己的哀思。
  一些外出的游子,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声“过节了”,大家便聚集在一起包粽子,屋内洋溢着一种家庭式的亲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感,已悠然融化。
  粽子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食品。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炎黄子孙,无论怎样远在异邦,都喜欢吃粽子,以寄托自己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