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学生证


■薛伟雄
  岁月催人老,多少往事散落天涯,许多旧物早被淘汰。而一本“刊授大学学生证”,被我珍藏41年。也许其含金量不足,对别人来说意义不大。可它珍藏着一段难忘情怀,见证着我的青春年华。
  年轻的时候,我被命运隔绝在大学校园围墙之外。25岁那年,也就是1981年9月,我从《黄金时代》杂志,得知《山西青年》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刊授大学。心有喜悦,可因错过报名时间,也感失落。求学心切的我,连续二次写信给《山西青年》社编辑部,要求补办报名入读。可过了一个月,仍无音信。无奈之时,我冒昧给时任山西省副省长、刊大校长王中青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学短信,用挂号形式寄出。时隔不久,便收到了刊大校长办公室的复函,内有入学通知书,连同刊大入读指南,和一本只打印着填发日期“刊授大学学生证”。手捧烫金的学生证,顿时热泪盈眶。
  依照要求,填写了相关资料和学生证,复寄回刊大校长办公室,并专程写了一封信给王副省长。
  “我可敬可爱的王副省长:
  您好!手捧刊大学生证,您高大形象和阳光一起走进我的心窝。您身为高干,日理万机,对一个远在天边的无知学子如此关怀,我实在太感恩感动了。若非太原与电白相隔大半个中国之遥,我定会登门拜访,向您致敬表谢!您的大恩大德,现我唯一能做到的是:站在祖国最南端,向上苍祈愿,祝您好人一生平安,健康长寿!同时我定会将您的关怀铭记于心,化为动力,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自学成才路上倍加努力,以优异成绩报答您的知遇之恩!”
  1990年,我惊悉王副省长辞世,无比沉痛,难过心情久久未能平静。
  在上刊大前的那段日子也是我人生低谷期。生活无助,知识贫乏,工作压力,情感上怅然若失,使我人生如入冰窟。如果没有王老关心,也许我的人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刊大是时代产物,有别于正规大学。其特点在于:一是具有开放性,不受年龄,职业,地域限制,凡具备高中或同等学历,有志自学的人均可报名入学。二是刊大办学形式是以自学为主,辅导为辅,使学生在时间支配上有主动性和灵活性。三是经济适应性,每学年注册及书籍,辅导资料只需二十元左右,读完四年花费也不超过一百元。正由于刊大好处多多,是一条广开培养人才的新学路。它的开放、方便、灵活、经济性,吸引了全国五十一万多学子入读,而我们广东报读人数也有六千五百多人,我的学生证编号是广东学区学员最末尾的一位。
  我自知知识浅薄,也属留下创伤的一代。于是,上刊大期间我用华罗庚优选法,裁剪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六小时用于睡眠,八小时工作,四小时用于兼职,上刊大学习时间是在午夜十一点至一点。四年的刊大生活,朋友疏远了,电影娱乐绝交,谈恋爱无缘了。
  自学者的路加倍艰难,我十分清楚肩上家庭重担。为了生活我也变着法子想点生财之道,也用优选法裁剪那微薄的工资,三分之二安顿母亲和小妹。三分之一自己用,一部分填饱肚子,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学习资料。艰难环境,留给我自学时间也极其有限。那时我真正体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含义。
  大江东去,逆水行舟,千难万苦,我终于坚持下来,完成四年的刊大学业。这四年我的汗水没有白流。是刊大成全了我的人生。一是顺利地通过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中山大学颁发的汉语言专业毕业证书。二是为我考取中央党校经济专业函授本科班打下扎实基础。三是为我获得经济师,政工师这些中级职称提供了帮助,使我在职场能站稳脚跟。也是刊大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青年时期,曾被广东建设报聘为兼职记者,以及成为多家报刊通讯员。也是刊大助力我成为一名公务员。
  漫漫人生路,我的青春年华没被廉价拍卖,是王中青副省长给我机会,是刊大让我长了知识,得以自强。今天想起,我真的谢天谢地谢刊大,感恩感德感中青!值此,我也衷心祝福王老天堂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