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墟”建设的启示


汤杰华(化州)

  据茂名日报报道,我市在电白区南海街道晏镜社区塘霞村打造疍家墟,推动塘霞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大步迈进。与此同时,也通过打造连片高规格的滨海旅游产品,带动南海岛实现大变化,并有效推进茂名六大特色示范群建设计划,构建茂名地区乡村振兴新格局。
  乡村要振兴,示范要先行。要建设中国特色伟大事业,必然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推动城乡充分平衡发展;要推动城乡充分平衡发展,必然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路上,各地因地制宜,走的顺利则快,走的曲折则慢,因而必然有先行者,也必然有后发者。先行者有效发挥示范作用,是为后发者走的又快又好提供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充分发挥样板作用,先行者必然要结合实际,立足特色,先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发展路线。
  疍家墟的建设,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大力推进塘霞村的乡村振兴进程,使乡村振兴的”渔村样板“初步成形。例如,在产业兴旺方面,一是结合当地特色打造了结合俚族文化、如何发挥先行者的示范效应,使后发者快速跟上,将是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思想,永不过时。一方面,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要学会依靠、利用当地的资源凛赋。俗语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个地方若只有山的资源,那就必然要想着如何利用山里面的资源去谋求发展,谋求振兴,这样才能行得通,走得畅,跑得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日趋重要的新时代,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不断突显。例如,当下方兴未艾的林下经济模式,就有多种创新发展模式,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其中林下种植可因地制宜开发林草、林果、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林下养殖可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当下,要不断尝试通过创新方式方法,综合利用同一空间下的各维度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腾飞,带动乡村振兴。
  二是要坚持别具匠心。网上流传着这样的一个金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乡村振兴也一样,其美丽宜居的外壳固然重要,但其内在灵魂文化振兴更是重中之重。虽说乡村振兴都是按照战略总要求打造建设“产业兴旺、美丽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但在这千篇一律的“皮囊”下,必然要有着各具特色的“灵魂”。乡村振兴不是克隆,不是哪个村好看就要照搬,这不现实。文化艺术都源自于生活,如果乡村振兴是使百姓生活千篇一律,艺术就没法发展,文化就难以进步。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是旨在推动乡村文化多元发展的,是要催生“百家争鸣”、“百花争艳”、各有千秋的宏伟发展景象的。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才会显得生机勃勃。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坚持传承融合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要异彩纷呈。
  三是要坚持统筹谋划。中医一直提醒我们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同样,在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有全局意识,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谋发展、谋振兴。当下的新农村建设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有些村,在未完成集中供水管网、雨污管网建设之前,就先行把村道、巷道给硬底化了。过一阵子,要建设雨污管网了,只好把已硬底化村巷道先凿开再“缝合”。再过一阵子,集中供水管网又要建设,又把村巷道凿开、“缝合”。无形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不对的。早在规划乡村振兴建设之时,若把雨污管网、集中供水、道路硬底化等建设事项统筹谋划好,不仅能实现资源节约,还能把省下来的资源调配到其他建设中,有效加快乡村振兴的进程。
  以先行带后发,充分尊重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规律。通过有效发挥“乡村振兴中国渔村建设典范——疍家墟”等六个示范群的示范作用,引领各地乡村建设,相信茂名乡村地区定能又快又好实现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