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王如晓(市区)
  数字农业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发展数字农业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乡村农业兴旺,促进乡村生态化转型,带动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完善乡村数字化管理,助力农民致富。
  首先,发展数字农业,有助于农民发家致富。长期以来,由于我市农村地域宽广,各地乡村环境差异很大,尤其是山区乡村,交通、通讯不发达,致使当地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很多优质农产品无法在市场上推广,给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政府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数字信息通信技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使用,农村电商、短视频、直播带货、休闲农庄、认养农业、旅游农业等蓬勃发展,依靠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提高了农业产品的推广和传播,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乡村发展。例如,利用互联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举办农事节庆,特色农产品展示,或者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农事体验等形式,创建农业经济新模式。
  可喜的是,我市很多地方、乡村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化州市平定镇橘红网上销售;新安镇的“中保斯通”智运快线投入使用;电白区观珠镇“沉香”电商直播基地启动;高州市根子镇家家户户电商卖荔枝,高州市沙田镇“虎头牌”龙眼全国经销;信宜三华李“品牌+电商”进入全民直播;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直播促销当地特色农产品等举措,已成为数字化农业和数字化乡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发展数字农业,有助于带动乡村数字化建设,促进乡村网络文化和数字化治理的发展。
  目前,我市乡村普遍存在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通过充分发挥各通信运营商的积极作用,采用现代技术信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模式,让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学会使用互联网,推动“互联网+社区(村)”的建设,构建覆盖农业资源、乡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机装备、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数据库,实现农业农村业务的数字化和可视化。
  数字化有利于将乡规民约可视化,让农民在微信群等便捷方式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利用数字化,可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让数字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创造新的价值,为乡村振兴服务。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提升乡村生活质量,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监测平台,强化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农业装备融合,推动智慧农场建设,推广精准农业、精细农业,推动减量使用化肥农药,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建立完善乡村人居环境监测平台等,实施监测农村污染物、污染源,维护农民生活良好环境。利用二维码、区块链等技术,研究、设计和开发农药产品监督管理平台,进行跟踪溯源,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质量安全跟踪,进一步保证农产品的销量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利用数字技术,可通过收集农产品田头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和餐饮加工销售价格全链条数据,对农产品市场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和预警,及时向农户反馈,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充分利用各职能部门的大数据资源共享,解决银行对农户评估征信难、农户融资难等问题,解决金融下乡难,切实助力农民致富、农村发展。例如,高州市分界镇“智农361——农业大数据”的建立和运用,在农产品销售及旅游农业等方面,走在我市的前列,值得推广学习。
  发展数字化农业,首要任务是构建数字乡村人才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村民数字化水平。
  数字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所以,加大培养力度,构建数字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十分必要。建议各地成立由当地党委领导负责的数字乡村领导小组(有的地方已成立),推动各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协同发力,整体推进数字乡村发展进程。在具体实施工作中,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为农民尤其是新一代的技术农民提供数字化技能培训,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线上线下相结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按需施教,分类培训,可联系有关学校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纳入职教体系中,为数字乡村后续发展输送人才。数字乡村建设要筑巢引凤,制定相关优惠决策,支持人才进村,推动数字人才、大学生等回乡发展,鼓励他们发挥专长为农民进行数字培训,让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学技术和应用技能。通过种种综合举措,全面提升村民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乡村发展。
  我们坚信,随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数字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持久的动力。按照我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将取得重要进展。我们对此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