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镜


■姜桂义
  中国有句俗语叫“花不花48”,意思就是48岁左右的人,一般都会患上老花眼。原来一直不信这个邪,可如今,到了年龄还是躲不过这个“魔咒”,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手机,老花镜都成了我的标配。
  刚开始“老花”的时候看字模糊,字小了更是看不清楚,这对我这个经常“爬格子”的人来说可是件大事,所以,特别重视,特意由爱人陪着到了一家据说很有名气的品牌眼镜店,在经过了电脑验光、综合验光仪验光、插片验光之后,确定眼睛老花的度数是150度,在店员反复劝说下,终于下定决心,很郑重地配了一副既可以看远也可以看近的眼镜,据说镜框是合金的,样子看起来很不错,有点高大上的感觉,不过当时花了1000多元,着实肉痛了好久。妻子却开玩笑地说:“你多写几篇文章,不就回来了吗?估计以后你是离不开老花镜了,要配就配个好的,样子也好看,还显得你有学问!”想想也是,上中学的时候,看到别的同学戴着近视眼镜,很有学问的样子就甚是羡慕,结果一直没有像他们那样戴上近视镜,总觉得有些遗憾。如今,有了戴老花镜的机会,一定要显摆一下。每次用完以后,还要用布认真的擦拭一下,然后轻轻地放进眼镜盒里盖好,虽然程序有些繁杂,可想想那么贵的眼镜,好好保养也是应该的。
  去年,有幸参加了广东省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作为第三巡回指导组的一员,指导珠海、中山、江门和横琴深度合作区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少不了老花镜。可是,有一次,要参加珠海市党代会工作报告的征求意见会议,由于太匆忙,忘记了将老花镜带上,就托朋友帮忙买一副应急。会上,一些代表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于人才问题比较关注。其实,自己在部队和地方工作多年,而且也在多个岗位锻炼过,对于人才问题也一直在关注,觉得一些地方对于人才的关注大多是就人才谈人才,没有提前预设好他们的岗位、待遇以及未来的成长发展,仅仅把引进人才当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比如,他们关注的是每年引进了多少硕士或者是博士,但没有考虑引进的人才几年后留下了多少,是不是适合任职需要。人才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体现,能够引得来是前提,关键是要留得住,如果只是引进来却留不住,意义不大。座谈会上我也把多年来总结出的一句话分享给了大家——“能够为我所用,能够创造价值才是人才,不能为我所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过客,算不上人才。”这得到了与会企业家的高度认可。
  等我走出会议室,朋友十分沮丧地告诉我:“老哥,对不住了,就近实在没有找到眼镜店,远了又来不及,就在路边摊买了一副,您先凑合着用,虽然样子差了点,可还能用,不行晚点我再到眼镜店帮您买副新的!”“能用就行,我不挑,谢谢了,多少钱,我给你。”“您别寒碜我,才20元钱,您可别提钱的事!”后来,我通过微信转给他,并一定让他收下,两人还因此“拉扯”了好一阵子。眼镜虽然便宜了点,却解决了我的急难问题。说实话,当时我确实对那副眼镜的“尊容”实在不敢恭维,黑乎乎软趴趴的,既没有形象也没有力量,戴在脸上,活脱脱一个老账房先生的形象。用过一次之后,随意地丢在了一边,没再去管他。
  以后外出的时候,我还是要随身带着眼镜店配的那副眼镜。有一次,用完之后直接挂在了衣服兜里,也不知怎么不小心,第二天拿出来一看,一只镜腿居然从根部折了,修都修不了,只能再换一副了,这让我心痛了好久,1000多元呀。这时妻子笑我:“你这人呀,用不了高档货,对待他们你平时就是要小心保养,认真对待,不然他脾气上来就会‘死’给你看!”这让我很无语,为此我郁闷了好久。没办法,只好又将那副路边摊的眼镜拿起来,虽然丑是丑了点,但用起来却真的是方便,而且也不用那么小心,实在不行就再买一副就是了。每次用完就随手挂在衣服兜里。一次晚上喝了酒,回家就把衣服随手扔进了洗衣机里,回到床上倒头就睡,直到第二天早上起床才想起来,眼镜还在衣服兜里,赶紧问妻子,她却笑着说:“你的眼镜真的是金刚石做的,在洗衣机里滚了好久,愣是没有弄坏!以后要好好待人家,多给你争气呀!”我心里暗暗庆幸,真的不错呢,不然又要损失20元钱呢。不过从此,我也长了个心眼,每次回家都要把眼镜从兜里拿出来轻轻放在桌子上。
  回过头来想想真的有意思,工作或是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事物的外在,而忽视了我们真正应该重视却没有重视的东西,那就是事物的本质。我们有时候真的需要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时不时停一下,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或生活需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