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乡村旅游 正当春潮
莫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往今来,“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随俗”,文人墨客钟情,华夏儿女向往。今天,“回归自然、健康生活”,是人们的时代追求、休闲新时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假日,城里人忙着去踏青,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看乡村美景,乐此不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催生乡村旅游热。亲山近水,人们的脚步势不可挡。
乡村旅游越来越受青睐,全国各地为此频频出招,为乡村旅游发展按下“快进键”。去年1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和监测结果,254个村庄被确定为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32个乡村纳入2010年—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监测合格名单。茂名,匠心打造“精彩100里”,一条条绿(碧)道连接城乡;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评选“十大美丽乡村”,信宜双合村、高州杏花村、化州湖艳村……农味十足的乡村旅游品牌响彻南国。发展乡村旅游,迎来了黄金机遇期。
乡村旅游,正当春潮。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形成第一次乡村旅游热。截至目前,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中国乡村旅游,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国庆节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乡村游前景广阔,方兴未艾。
春光旖旎,人在旅途,陶醉乡间。人们在果园嬉戏欢笑,欣赏春花的烂漫;在茶园采摘春茶,体验农事的乐趣;在田垄品尝草莓的鲜嫩,感悟收获的快乐。乡村风光别样美,美景带来好“钱景”!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是推动地方发展的“生产力”,是城市反哺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擘画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宏伟蓝图。乡村旅游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村居环境和田园风光为对象,其发展势必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农宅出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会给农村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传统农业经济注入新活力;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据测算,乡村旅游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30.5%。乡村旅游热,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春潮涌动,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新一轮勃兴,正当其时。
规划引领,下好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发展乡村旅游要有的放矢,明确一个区域、一个地方、一个村庄应该从事何种乡村旅游项目,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力克“风光虽好如厕难”等问题。
不靠山不近水,关中平原上一个只有62户人的小村子袁家村,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其成功的首个秘诀是:战略决策、走心规划。历史是明证——20万元买来了“建设关中印象体验地”的“金点子”。
我市发展乡村旅游起步晚,交通、通讯、住宿、餐饮等一些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每每受制于交通短板,山里蜿蜒的堵车长龙,至今仍令一些游客心有余悸、望而却步。游客来了,如何吃好、玩好、休憩好?急功近利,没有规划,盲目开发,无异饮鸩止渴,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因此,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激活其造血功能,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精心谋划的乡村旅游“百花齐放”,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方会汨汨涌注。
打造品牌,把住根本。品牌是名片,是招牌,是招徕游客的保证。品牌响亮,酒香不怕巷子深。增加农民收益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出发点。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抓手。袁家村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为打响“关中印象”品牌,袁家村给旅游先搭建平台,吸引能人或手艺人先进入袁家村经营,扶持优势项目,再通过股份合作,实现全民参与,股份共享。
“田里摘草莓,村里吃窑鸡”,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乡村游”,仅能热一时,新鲜劲一过,自然会冷。期望乡村游长盛不衰、魅力不退,必须因地制宜,立足农业,依托本地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发展趋势用心开发特色,在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家乐、村落乡镇、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回归自然等模式中,精选差异化发展之路,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打响知名度,才能让乡村旅游更具个性,更有内涵,更富吸引力。用村中的500余亩油菜花打造乡村旅游项目,某地一个“网红打卡点”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乡村美了,品牌响了,村民富了。
我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经营模式单一、品牌影响力不足等短板。发展路上,品牌短板,难聚人气,常常留下锥心之痛。为此,我们要狠抓品牌建设,“引人”“留人”。要扎实开展休闲农业示范点、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名镇名村、创意农业园等创建工作,加快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举办乡村旅游节、荔枝节、橘红节、龙眼节等节庆活动,创新营销模式;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伴手礼,定制乡村在地工艺品,开发养生保健乡村旅游产品等,推广品牌资源,进而带动第一产业、推动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
发展文化,彰显魅力。传承乡村文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精神内核。高速发展的城市文明需要历史悠久的乡村文明的滋养。发展乡村旅游,“留心”最关键。暖风拂面的乡间人情味,是车水马龙的大都市欠缺的优势。但乡村旅游绝非“放任自然”。以产业为基,以文化为魂,深挖文化特色、乡村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把“新、特、奇”文化元素植入乡村旅游,以适应“乡愁寻根”和精神愉悦的需求,传承中华文明,这是乡村旅游的魅力之魂。
挖掘乡村文明与追求经济效益相辅相成,两者成就乡村旅游的“诗和远方”。乡村旅游要在规划设计、建筑开发、经营管理、旅游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凝练乡土特色、弘扬乡土文化、挖掘乡村记忆、保护原生态环境,传承和发展乡村文明。心留住了,钱就来了。
规范发展,提高质量。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袁家村炼成“中国乡村旅游第一村”,从量变向质变提升,从度假游到主题游再到深度游发展,从“阳光下的袁家村”向“月光下的袁家村”转变,“进城、出省”,是其成功的重要秘诀。
去年11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点线面”结合,培育1500个创新引领产业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土特色风貌美、人文和谐风尚美、业新民富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休闲乡村。
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标准化、规范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不二之选。当前,必须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三建(建停车场、购物场所、游客中心)、三改(改水、改厕、改气)、三通(通水、通电、通宽带)、三提升(提升餐饮、住宿、卫生条件)”,优化环境,提高水平,提升质量。实施“示范村”动态管理机制,打造人性化、标准化、温馨化旅游服务环境。要加快与电子商务结合,实现大数据共享,提升乡村旅游“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乡村旅游大有可为,亦当有所作为。
美丽乡村,“村村点火”,遍地开花,一经旅游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春潮带雨来得好!
(作者单位:茂名市茂南区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