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有好方法

刘广荣(信宜)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静下心来读书成为时尚。有的人早上起得早,抓紧时间读书,非常可敬;有的人养成随身携带书的习惯,一有空就坐下看书,精神可嘉;有的人晚上睡觉之前,抽出一些时间来翻几页、十几页书,久而久之,他们看了不少书,值得倡导。不过,有的人由于没好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如果他们掌握好的读书方法,肯定受益匪浅。
  朱熹谆谆告诫我们“读书不可贪多,要精熟。”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他主张先读完一本书,再读另一本书,不要泛泛而读。如果读一本书,要耐住性子逐章逐节地读,前面的章节理解了,再读后面的章节。这样不会断章取义,对理解作品大有裨益。朱熹还说,读书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不要囫囵吞枣。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获不大,主要是读书不够“熟”和不够“精”。
  北宋的政治家、“西昆体”诗人钱惟演,官至翰林学士、工部尚书。他好读书,“于书无所不读”。他博览群书,对读书孜孜以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难能可贵的是钱惟演做了大官,不贪图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把读书当作最大的爱好,他什么书都读,比如四书五经、历史著作、唐诗宋词等等。钱惟演读书的方法灵活多样。他的读书方法对我们大有裨益,不同的书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读。读经书、政治、哲学、历史书正襟危坐,精神集中,边读边思,有利于理解书中的“精髓”;至于那些休闲娱乐之书,比如小说、杂记,可以用闲适的姿态读,睡下看看悠哉悠哉,不太疲劳;上厕所的时间短,手捧巨著,显然不适宜,此时可以读读唐诗宋词或者短小精悍的东西……
  毛泽东读书喜欢用符号圈画、作批语和写读后感。毛泽东读过的书或文章,总会在字里行间留下圈、点、叉、三角形等符号,在书中写上密密麻麻的批语。有时摘录书或文章的语句、段落,写心得体会。毛泽东早年读德国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许多词句都用毛笔圈点,还有叉、三角形、单杠、双杠等符号,《伦理学原理》十多万字,毛泽东用小楷写的批语有一万二千多字。延安时期,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等书均有圈点与勾画。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写了一万三千多字批语。建国后陪伴毛泽东的《二十四史》,八百多册每册都有圈点、勾画的标记。毛泽东反复读书,每读一次就用一种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写体会,书中笔墨五彩缤纷,煞是好看。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读书方法是“总、分、合”。总就是先看一遍书的序、前言和后记等总述部分,再看目录,这样在脑海中留下该书的整体印象,比如书的要点和知识体系等。分就是有针对性地读关键的章节,此时要逐字逐句读,弄通弄透。合就是在读一遍全书后,再回过头来读书的目录和内容,接着进行分析综合,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
  华罗庚分两个阶段读书。它们是“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华罗庚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沈从文的读书方法叫“小纸条读书法”。他的袋子里装有一叠叠小纸条,割的,剪的,折的,林林总总,五光十色。看书时,精美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引经据典的部分,或者形象的比喻等等均录进小纸条;读书的感悟或者别人的评论也记在小纸条;读书时,灵感一来,想到的好词句、精巧的构思等等,抓起小纸条就写。有时,沈从文一口气写下十几张小纸条……沈从文读书的“小纸条”并非永远躺在袋子里,有时夹在书中,有时放在笔记本里,有时贴在床头,有时贴在镜边,有时贴在墙上,有时贴在厕所……总之,家里可以贴“小纸条”的地方,全贴了。午休或者晚上上床,沈从文又看一次床头上小纸条的记录;起床,沈从文第一时间就读卧室墙上小纸条的资料;洗漱之前,沈从文一睹镜边的小纸条为快;进厕所方便,沈从文也要读一读墙上小纸条的休闲、娱乐以及搞笑之作。沈从文的口袋里也揣有不少小纸条,在晨练回家的路上、开会休息的时间,他总要掏出来读一读……
  李敖读书“跳看”、“眼到手到”和“触类旁通”。李敖告诉我们:“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李敖说:“重点部分立即用色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这样随看随动手,分类处理……这本书,就跑不掉了。它永远为你所用,并且拈之则来,不易忘记。”李敖还说:“……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