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着力破解新时代社会“新矛盾”
罗本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等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区域与区域,城市与乡村发展有快有慢。因此,首先要抓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交通、通信、饮水、电力、教育、医疗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其次要着力发挥富裕地区帮扶带动作用,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将经济发达地区、先富地区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能有力带动欠发达地区支柱产业集聚和跨越式发展。再次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着力解决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会引起低收入群体情绪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解决好城乡、地区之间,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的差距。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通过立法、税收、金融等手段来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并建立个人财产申报登记制度。把个人的收入差距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投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通过政策引导先富带动后富。从而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推动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着力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启动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向常住人口覆盖,加大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助困的力度,使公益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鼓励富裕群体自愿通过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帮助弱势群体,改善他们生存环境。专家认为,缓解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实途径首先不是急于缩小差距本身,而是在于通过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公共政策体系,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有效缓解收入差距所带来的社会冲突和压力。
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进入新常态后也出现了一系列困难矛盾和风险挑战,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激发活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一是调整发展思路,坚决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彻底改变传统的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靠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从以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转变。二是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应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激发后续发展强劲势头,推动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进“老树发新芽”。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三是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让“新经济”壮大起来。并在创新中整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种、养、吃、住、行、游、购、娱、学、医、养”一体化产业集群,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新产业,着力推动新兴产业在融合中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因此,必须勇于担当,坚决破除一切顽瘴固疾,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思维,善于破解社会新矛盾,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作者单位:信宜市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