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露天电影
■赵善超
1975年前后,化州北部山区连通各乡镇的都是黄泥公路,宽不到四米,只能通过一辆解放牌汽车。这样的公路在晴天,大风一吹,尘土飞扬,过路的人吃了不少灰,眼睛鼻孔里全是尘。而每年夏天,雨水增多,到处坑坑洼洼的,稀泥能没到脚踝处,过路的人走不动,来往的车辆也经常打滑,出行十分困难。
即使是这样的恶劣天气,也有乡亲们到公社办事或者去集上购物,当他们喜气洋洋地带回好消息:公社广场或者文楼墟今晚要放露天电影了!左邻右舍的叔婶、哥嫂,还有从广州、佛山、江门等地来化北山区下乡的男女知青,和我们一帮十岁左右的小屁孩,就会欢呼雀跃,迫不及待。
人们忙完一天农活,太阳已经下山了,大家赶紧生火做饭,三扒两口吃完,就从墙角拿出一截表面带有一层油脂的木材,我们称之为“明脂”,捆扎好火把,便成群结队往几公里外的露天影场赶去!我们先走一段公路,再上山抄一段近路,匆匆忙忙,大汗淋漓,就为了能赶在放映前去到,可以看个全片。
那时的电影放映员很体恤群众,知道农民都是早出晚归的,就尽量推迟时间,看见附近的村民来得差不多了才放映。那段时间的电影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斗故事片居多,如《地雷战》《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还有就是一些《红色娘子军》《龙江颂》《智取威虎山》之类的样板戏。国外的影片比较少,只有苏联、南斯拉夫、朝鲜等国拍摄的几部影片。
我最喜欢看的电影有: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朝鲜的《卖花姑娘》、苏联的《列宁在一九一八》和国产片《渡江侦察记》《三进三城》《苦菜花》等。那时候,一个月能看一二场电影,就是农村人的文化大餐了,即使在下雨的广场上戴着斗笠、披着雨衣也不愿放弃,都要嘻嘻哈哈地把电影看完。有些悄悄谈恋爱的年轻男女,在电影场边的瓜子摊上,花五分钱买一杯炒葵瓜子,用小手帕包上,躲在角落里一边嗑瓜子,一边说悄悄话。等电影散场,已是深夜十一二点,同一个生产队的人员,便招呼到一起,点燃准备好的火把,照亮脚下的崎岖山路,说说笑笑回家,期盼着下次又放电影,再来一饱眼福。
谈恋爱的男女青年,一年看上几场电影,一来二去感情成熟了,到公社扯结婚证,操办喜酒,成了一家人。这露天电影,成了他们的红娘,促成了一段又一段美好的姻缘。
大约在1977年前后,化北的几个公社领导,专门去县里找有关部门协商,请他们的电影放映员,每月到我们山乡放映一二场电影。乡亲们便可以在家门口看电影了。
直到1979年以后,化州各个公社才有了专门的电影放映队,并逐渐建起了电影院。看露天电影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