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雁”返乡创业 拓宽村民致富路


村民在采摘辣椒。通讯员杨伟盛摄

本报记者梁雪玲通讯员吴祖武
  日前,记者走进在电白区黄岭镇白石村委会梧桐村,只见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片绿油油画面,种植的辣椒、四季豆、圣女果等农作物生长正盛,果实累累。几十名村民在田间地头分工合作,有的采摘、有的装袋、运输,这场景,仿如在合奏着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优美旋律。
  在采摘队伍中,有一位长得壮实、留着平头、个子不高,皮肤略带古铜色的年轻小伙,总是忙前忙后,指挥着村民井井有序地劳作。他就是茂名市电白区赤子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名叫周春成。
  周春成前几年从广州大学毕业后,起初留在广州经营过工业品、从事过电商。期间,参加了“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的第四期学习。“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是由中国慈善联合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十余家机构联合发起的“新农人综合赋能项目”,旨在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骨干,助力乡村振兴。他按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取得了“领头雁计划”证书,成为了一位乡村振兴“领头雁”。
  作为一位乡村振兴“领头雁”,周春成还通过国家的“三农”政策学习,加深了对“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的思想认识,意识到发展农业前景是大有可为的。同时,他看到家乡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拼了,农田缺人耕种没有发挥经济效益,也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感情,希望能助力家乡乡村振兴,且凭着所学到的新农知识,他决定返乡创业。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顺利把村民分散的土地集中承租,开创自己的种养之路,并合伙成立茂名市电白区赤子种养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周春成说,他对走上发展农业之路是充满信心的,因为他在“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学习时所结识的学员同学,日常都密切互相交流,能及时提供农业资讯,会对各时期农产品市场需求作出预判,这对发展生产经营很有帮助。
  在农业产业发展上,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贯彻把农田当工厂的理念,通过科学的种养技术,生产出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这样更能增加经济效益。目前,他合伙成立的种养合作社种植有八号线椒80多亩,亩产达6千至1万斤;四季豆20多亩,圣女果110多亩,皆获得丰收。其他扩大的产业正在发展中。
  据了解,该种养合作社在用工高峰期能解决周边200多村民在家就业的问题,使村民每天有100元工资收入,加上土地租金收入,有效地促进了村民的增收。同时,通过解决村民就业,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改掉了他们有闲就打麻将的不良风气;还有一点令人高兴的是有些邻里有些小矛盾、互不说话的,经过在一起干活,互相坦诚交流,心结也随之解开,促进了村民关系的融合,从而提升了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