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从心理健康教育开始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州市山美街道山美小学 陈静
内容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学校、家庭及社会应创造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关键词: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基础教育的推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发展,但健康的心理素质也不容忽视。随着社会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带给学生的压力,使一些学生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我作为小学一线教师,教育并接触过很多孩子,深刻体会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就这个问题谈谈一些粗浅见解。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很重要
一般来说,学生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惑。如有些孩子在家长溺宠中长大,只会享受长辈给予的爱,不懂付出,缺乏主见与独立能力,处处以自己为中心,难以承受别人的指正及教导。又如一些孩子缺乏自信心,他们不懂或恐惧与别人相处,长时间处于难以排解的矛盾中。另外,孩子们一边受着多媒体电子产品的诱惑,另一边背负着父母极高的定位期望,他们内心困惑,如果这种困惑不及时消除,长期积累,也会形成不健康心理。如孤僻、懦弱、急燥等人格障碍。所以很有必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学会调适自我,找准自己的方向及定位,使学生认识自我,面对现实。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制定付之努力的行动计划。
我在一线工作,经常关注每一位学生,留意他们的言行,观察到一些思想波动较大的学生,我及时找他们谈话,了解帮助鼓励他们。有一位学习勤奋的孩子,每次考试前他会显得焦虑、压抑、担心、睡不着觉等,所以每次考试都未能考出原有水平。我通过与他谈话,得知他父母给他比较大的学习压力,比如要求他每次考试要考得前三名,还经常拿邻居家的孩子跟他比等。加上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造成考前焦虑症。于是我帮他分析学习状况,告诉他,他有扎实的基础,细致的心思,大可放开面对考试,而且人生的考试有很多场,不必在乎一次、几次的成败。引导他用平常心对待考试。同时我也引导家长要淡化分数,尽量少过问孩子的考试,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压力,应该多一些关心孩子内心的快乐。这样与他们多次交谈后,该同学渐渐远离了考前焦虑症。
作为教师,既要关爱学生,更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对他的人生发展起着导向的作用,不会偏离方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稳定发展很重要
社会由家庭组成,每个家庭就像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只要每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家庭也会快乐健康,社会才会稳定发展。
我教过一个同学,有段时间他一反常态,精神萎靡不振,脾气越来越暴躁,寻衅滋事时有发生,上课打瞌睡,不做作业。我经过家访了解到,原来早段时间他家庭出现了一些变故,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爸爸,随爷爷奶奶留守在家里住,父亲外出打工。一个多月前,最疼爱他的奶奶去世了。在短时间内,他遭受太多的变故,给他心理造成恐惧及愤怒,在家里他不时拿一些椅子来打砸,抒发心中不满及不安,在学校,他也经常与同学争吵、打架,有时候甚至出现自暴自弃。我和科任老师商量决定一起帮助他,课堂上多关注他,课间经常找他谈话,鼓励他,每天放学我和科任老师一起到他家去,陪他聊聊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告诉他调控情绪的办法及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困难等等。持续一个多月,该同学的心理慢慢得到安慰,脾气也不那么暴躁了,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还形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的习惯。
老师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和心理障碍止步于萌芽之前,减少学生过激行为的发生,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校有意识有计划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广效的就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使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并且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行为协调能力,这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次是加大宣传力度,教室、校园等张贴心理健康标语、黑板报有提高心理健康能力的文章。学校可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校园内开设心理咨询室,使有需要的学生或家长可以释疑解惑,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活动室、心理健康阅览室等,并且定期为全校师生及家长举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家庭和社会方面也要创建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一些家长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积累有限,因此家长也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例如,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或者通过班群推送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或方法等。社会层面也要加大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使人人都认识健康心理并会调节好自己的心理。
学生心理素质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家长和老师都要注重孩子心理需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合力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具有实效性。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材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