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电城之光黄十九
■黄俊怡
公元七百五十年前,电城是一片莽原,土地肥沃,草长莺飞,清流从庄山溪谷潺潺而过。宋末粤西边陲的小城临山而居,山对面的海岸一片月朗星稀,电城初貌轮廓依稀。城里村落原住民多自省外迁徙而来,日久他乡成故乡,在此任职者,发现当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便在此建村,小城村落原始风貌肇自彼时。
黄十九祖籍福建,来粤任高州巡检,开始在电城庄垌村落户,便是闽人来城开基的一例。
宋末江山摇曳,一个年代的历史接近尾声。景炎三年,元兵步步紧逼,宋末少主赵昺在丞相陆秀夫等遗臣拥护下从新会南下迂回电城庄垌乡滞留在庄山。在宋代历史黯淡的一页,黄十九火速赴庄山觐王,表示誓死效忠国家,先后组织三千人马在庄山一带积极抵抗元人的围攻,以时间换取空间掩护宋主撤离,势力单薄粮草少,短兵相接在敌众我寡之中,他知道这一战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以壮年之躯以身殉国,战死在庄山北麓葬于大岗岭下。黄十九公知不可为而为之,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一战气吞山河,何其壮烈。
细雨伴雷音,遍野山色空濛,一道电光划过那时庄山茫茫天际。
黄十九,字黄魁。庄山一战,受宋敕封为“忠烈侯”,建庙以祀。墓碑刻有“皇宋敕封忠烈侯黄十九公墓”,落款为清乾隆年间重立,现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据载公魁生于福建泰宁县上荀莲叶塅,父湛祖父名钦,世出有举人、进士。近读族谱,十九公是宋初闽邑巡抚司徒黄荀第十三代、邵武黄峭公第十四代后裔。黄峭公留存有诗:“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这是黄峭山老人经历后唐风云变幻隐居后,留守三子遣散十八子赴他乡开疆创业,流传有脍炙人口的认祖诗。
黄魁少时目睹国力薄弱,弃文从武,曾自题有传遍桑梓的《宝刀诗》云:“孟劳一出鞘,惊退四方妖。如日金光闪,助行心不骄。”读十九公少年的诗句,有侠义心肠亦有助人的正气。我仿佛看到这一把“宝刀”,闪过的那一道金光,白闪白闪的,白得光烈、白得磊落、也白得其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自题。这一句诗也可喻为十九公忠厚仁义一生的注脚。
黄十九去世后百余年,庄山山麓下,神电卫城于明洪武年间建立,简称电城。明代邑人选贡杨之秀把黄十九喻为辅汉名臣陈平与周勃,对其辅驾之功评价甚高,亦把十九公喻为商末抱节守志宁死终不愿受周食的伯夷和叔齐,夷齐者,姜尚以义人尊之。杨选贡题忠烈侯庙诗云:
孤掌捧日卫中州,辅驾功高第一流。
忠却北方威万里,烈昭南极气千秋。
赵家平勃终扶汉,宋代夷齐耻食周。
崖岭朝堂今不改,庄山古庙永封侯。
祖籍电城,我少时临河而居,村落卜居黄姓。我记得每临除夕村里洗涤公祠的先祖牌位,赫然有“黄魁”两字,家园来自何处未曾考证。风里来雨里去曾多次去庄垌村造访旧时的友人,这一方水土,一方邻里似无疏远。风物长宜放眼量,人与人、人与事物的某些际遇或关联并未因年代的久远而有隔阂。
二零二二年初春,我走过故乡电城,忠烈侯大道在出城的必经之路,我沿着忠烈大道缓步来到忠烈侯庙,周边风景秀丽,原野葱郁,忠烈侯庙伫立在青山白云间。步入庙堂,我合掌作礼向这位肩负忠义的先人致以深深的敬意。遥想十九公当年战死沙场的那一幕悲壮,我不禁吟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句子。在庙里见到宗亲黄春生会长,他说拟计划把宋忠烈侯祠向上级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他与我讲解我的故园黄氏与庄垌同根同源,属迁居在山兜的分支。我请他与村委会联系重整族谱以启后人。回来时重读庙里的对联:“世泽浚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昭前烈;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
黄十九后人尊孔重儒,曾以仁义礼智信论字排名。今日电城黄氏族人,经世代繁衍遍布海内外。已载入电城史册的文物古迹罗城井,亦称清官井,便是广西罗城百姓为感知县黄廷圭“为官一方,两袖清风”的政德而建,电城历任镇委书记均有前来参观凭吊,以此自勉。
想起电城友人跟我提过他是宋末丞相陆秀夫的后裔,他说到陆氏颠沛流离的岁月,不胜感慨。陆秀夫有着铮铮铁骨,与黄十九公一样,均是以身殉国。设身处地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义胆丹心气节忠烈,求仁得仁虽败犹荣,夫复何求。不知道他是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