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亦领导


罗本森
  人生有些事,在脑海里会刻下永恒的记忆;世上有的人,在记忆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也冲不淡其馨香,抹不去其印痕。
  那年我才十八岁,刚从高中读书毕业,因爱好写些文章,竟然被公社领导看上,从深山一间大队林场的场员抽调到公社做政治大学总辅导员。时任公社书记冯家斌找我谈话,说了政治大学总辅导员应该做些的工作,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我由于年纪尚小,什么也不懂,开始见到冯书记有些紧张和拘束,但他态度平易温和地和我说话,没有一点大官的威严和腔调,就像亲戚朋友一样亲近,顿时使我绷紧的心放松了下来。
  我到公社工作一段时间,便找冯书记告假回趟家。冯书记轻轻地拍着我肩头,微笑着说:“现工作正忙最好不休假,这样吧,你还是回去看看父母吧!”待我转身要走时,他又叮嘱:“你家的路很崎岖,骑车要小心,注意安全。”我当时非常感激,作为领导这样细致关心部下,就像父亲对儿子一样亲切,实在太难得。我回到家里看望了父母,当天便赶回公社上班。而这件事在我人生中非常深刻,冯书记如慈父般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时时浮现在眼前,成为一道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记忆。
  久而久之的接触,我对冯书记越来越熟悉。他看似很严肃,不苟言笑,其实没啥架子,是一个胸怀广、近人情、爱讲理的人;他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有点空就埋头看文件、读书阅报。他常说,“人不学习就落后,跟不上时代。”这是我最记得的一句话,在参加工作后,勤看书读报,思考问题。有一次,我给他写一份在三级干部会议上作讲话稿,他非常认真地修改,我刚出校门,文字多是学生腔,转不上公文状态。他又耐心地把改动地方的理由解释给我听,使我既感动又佩服。经他点化,我受到启发和教育,为日后公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冯书记最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他经常到蹲点的生产队与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不仅在那里组织群众开会学习,帮助生产队出谋献策,还经常参加生产队插秧、收割、积肥、开水利等劳动。他总是高挽裤脚、肩搭大手巾在群众中和农民一样干活。他常走家串户察民情,与群众交谈听民意,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有次在群众家里吃饭,稀粥送木薯糍,冯书记吃得津津有味。出门时他交了四角钱和半斤粮票,群众不肯收。冯书记说:不能拿群众一针一钱,我吃了你的饭自然得付钱,这是我们当干部的规矩,这个规矩谁都不能破!冯书记为人正直清廉,严谨认真,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为官做人的真谛。
  一次,公社党委决定在茅垌大队召开现场会议,大队干部都很高兴,便分头到各家各户去叫群众捐点黄豆,准备磨豆腐给参会人员加菜。冯书记发现后,便同大队干部讲清楚道理,把黄豆退还给群众。当时,我便写了一篇小通讯《退黄豆》投稿,被报纸电台播发。
  不久,冯书记调到县委办公室任主任,后来升人大常委副主任,但他一直关注我的成长,经常过问我的情况。我调到县委机关工作时,冯书记退休了。有时在街上偶遇他,便会聊上几句,说说工作,问问家事。他还记得我祖父是当年游击队堡垒户,我父亲是生产队长。他知道我父母健在,便叮嘱:一定要照顾好两位老人,他们这辈人过来不容易,一定要让他们过个好晚年;还鼓励道:“你很勤奋,我读过很多在报上发表的文章。你把它集起来出几本书吧,一定很有意义。”我听到老书记的话十分感动,当年只与他工作不到两年,他调走后升为县里领导,工作之忙,交人之多,可他还记得那样清楚,并一直在关注着我,我是多么的荣幸啊!
  我与冯书记非亲非故,他关心我,培养我,亦父、亦师、亦友、亦领导,我怎样也忘记不了他,忘不了在公社跟他工作两年的日子。当他悄然走了,噩耗传来时,我的心里充满了哀伤,悲痛之情久久难以平复。
  冯书记一心工作,两袖清风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启迪着我,激励着我,成了我毕生追求和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