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人民医院研发的“智控创面治疗仓设备”专利成果实现转化

将智慧医疗延伸到床边


  

■记者杨珮珮
  本报讯近日,由茂名市人民医院自主研发的广东省地级市医院首例“智控创面治疗仓设备”专利成果成功实现转化,获得首笔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4.23万元。记者了解到,项目研发一种创面辅助治疗仓,设备可广泛应用于烧伤、骨外、普外等创伤性康复治疗科室。设备涉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将图像模式识别与辅助治疗全过程紧密衔接。在烧伤创面治疗领域未见同类产品,其深度特征提取网络识别模型技术应用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五年磨剑研发小型化床边智能诊疗设备
  该项目研发团队由该院医学科创孵化平台黄金波、烧伤科医生吴小李、科研中心副主任黄文东和计算机领域专家吴宪君组成。他们在烧伤医学、计算机、电机控制等多方面具有专业的研究知识,拥有较丰富的烧伤创面诊疗经验、医疗设备临床试验经验、社会实践经验和团队运营经验。
  项目第一发明人黄金波回忆道,“2016年,我表弟因一场火灾被烧伤。陪同表弟入院治疗时,我看到烧伤科在使用的大型烧伤悬浮床因空间限制及存在诸多技术痛点,无法普及列装使用,无法满足临床的诊疗需求。病人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和迫切希望痊愈的心情,让我真正体会到‘切肤之痛’。于是,我和吴小李医生达成共识,希望研发出一款针对烧伤病人的小型化床边智能诊疗设备,实现智能控制和网格化精准治疗,满足广大烧伤病人的需求,给他们带来更为舒适的康复体验。”
  据悉,一直以来,临床烧伤领域使用仪器设备较零散,悬浮床设备价格及维护成本高,且氧气加压、远红外线、风燥、保温等设备功能单一,这些难题都令医生苦恼不已。恰逢茂名市人民医院大力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倡导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支撑,鼓励医务人员坚持创新驱动技术革新与学科发展。对此,“智控创面治疗仓设备”项目研发团队应运而生。
  5年来,研发团队反复进行临床实地调研、市场调研、对15家医院50多个科室进行问卷调查……在创面治疗领域做了深入研究。经过多番攻坚克难,他们研发的设备成功解决市面现有产品操作繁琐、自动化程度低、安全性能低等一系列问题,且降低耗材更换成本和设备使用成本,实现图像模式识别与辅助治疗全过程紧密衔接。
  为烧伤病人带来福音
  目前,“智控创面治疗仓设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外观设计专利一件,软件著作登记2项,发表SCI论文2篇,完成样机调试及图片库3千多张标注。
  黄金波介绍,此发明配置智能识别临床图像、智能匹配治疗方案,提供远红外线照射、微氧循环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其先进性包括:项目定位为智控床边设备,可以在病床上同时列装使用;多种治疗模式能促进病人创面愈合,缩短病人的康复治疗时间;智能控制、操作简单、性能安全。
  近日,“智控创面治疗仓设备”专利成果成功实现转化,获得首笔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4.23万元。转化项目落地茂名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茂名市行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接转化。该公司计划提供500万经费进行设备的后续研发、投产与市场化运营,让设备规模化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智控创面治疗仓设备”研发团队研发工作并未就此停步。团队已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达成产学研合作,继续为“智控创面治疗仓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他们希望新一代的设备,能打造出医学治疗标准化指标体系与创面辅助治疗模型,实现“创面识别、模型匹配、系统驱动”,从“智能化”迈向“个性化精准医疗”,满足临床医疗的各项需要,用先进的中国创新技术与产品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