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们的外公陈业之


  

陈业之
周珠光 周平 周红英
  在信宜市怀乡镇政府不远处,大路底自然村,翠竹掩映下,一座粤西传统的三层土楼,怀乡起义遗址,路边开满鲜红的勒杜鹃,清澈的大路底河缓缓流淌,像是无声地述说着一段历史。这就是著名的由我外公陈业之(原名陈勋远1899-1928)与朱也赤、罗克明共同领导的信宜怀乡起义的起源地。
  我的外公陈业之是怀乡大路底村人,外公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外公家有三兄弟,他是老大(外公去世后两个弟弟全家到南洋谋生)。外公1919年就读于省立第九中学(高州中学),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当时的革命学生运动。1924年国共合作期间,他在广州警官学校就读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广州当警官。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开始,广州国民党当局开始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外公受中共广东省委派遣,作为特派员回信宜与朱也赤(中共南路特派员)、罗克明(党的地方负责人),三人组成第一届中共第一届委员会(罗克明为书记),发展党员,组织农会,筹划武装起义。
  1927年5月,按照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罗克明、朱也赤在怀乡村大路底在我外公陈业之的家里秘密召开了两个会议。一个是党务会,协商讨论成立中共信宜县委县委。朱赤代表南路特委宣布:县委书记是罗克明,委员是朱也赤和陈业之。并下设两个区委,怀乡区委和东镇区委;另一个会议是建政,宣布成立信宜县革命委员会,并下设四个股,由罗克明负责组织、陈业之负责粮食、张树年负责武装、陈文炎负责宣传,领导着全县农会和武装斗争。
  1927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发出《号召暴动宣言》和“做好准备,配合广州暴动”的指示后,信宜县委积极响应,秘密准备武装暴动,配合广州起义。1927年12月5日夜,起义指挥部就设在我外公家的土楼里,起义武装从这里出发,打响了南路各县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起义武装攻占了区政府,解除反动武装,活捉区长,召开群众大会,宣讲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实行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实行减租减息,平均地权,分田分地,做到耕者有其田。建立粤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举行的,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在强大的反动武装的镇压下,起义失败了。和当时共产党领导的100多次武装起义一样,怀乡起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理想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气概,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烈火。
  起义失败后,外公被反动当局抄家,被悬赏1000大元通缉。外公和县委一道,撤退残余力量,总结暴动失败的原因,决定下一步斗争策略。1928年1月17日,罗克明、朱也赤、陈业之三人,向广东省委写了报告《暴动的紧急动议、暴动的策略、失败的各方面观》,总结了起义的准备、经过、失败的原因。1928年1月29日广东省委回复信宜县委,肯定了起义的英勇行为,也指出起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
  白色恐怖下,外婆(周淑贞)背着刚出生三个月的我们的母亲,到处躲避、乞讨,夜晚住在山里的砖瓦窑,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段。隆冬的一个深夜,外公悄悄潜回家中,与外婆做最后的告别。外公对外婆说:这次革命暂时失败了,但最终是会胜利的,组织决定让他们下南洋暂避白色恐怖。并再三叮嘱外婆,要努力哺养女儿,以后再穷也要送女儿去读书。革命胜利后,男女都一样,让外婆等着他,说他50岁回来也不迟,然后匆忙离开了家。
  外公和一批革命者到了马来西亚后,一面打工一面做地下工作。因为辛劳过度,染上重病,1928年端午节长眠于马来亚吉隆坡,年仅29岁。
  1949年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我外公50岁,但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未能兑现让外婆等他50岁回来再相聚的承诺。
  今天,正当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100华诞时刻,我们不能、更不会忘记,正是千千万万象我外公这样的革命先烈,为实现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今天。愿此拙文,藉此纪念我外公陈业之和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激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奋力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