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百年奋斗·红色茂名:党史知识
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在这里,毛泽东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把原来的三个团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两个营七个连。在部队建立各级党的组织,决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连以上设立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整个部队在前敌委员会领导之下。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设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在政治上官兵平等,清除军阀主义和雇佣思想,废除繁琐的礼节。三湾改编确立了共产党对工农革命军的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井冈山会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由广东北江进入湘南宜章地区,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宜章、郴州、资兴、永兴、耒阳县委及五县农军的配合下,发动湘南起义(即年关暴动)。3月下旬,国民党军以约七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前来“协剿”,起义失败。朱德、陈毅等决定,除留一部分地方武装坚持湘南斗争外,率领主力部队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地区转移。在毛泽东率部接应下,4月中旬,两军会师于宁冈砻市。5月4日,在砻市广场举行会师大会,正式宣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辖三个师,朱德兼第十师师长,毛泽东兼第十一师师长,陈毅任第十二师师长,全军万余人,枪约两千支。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对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全国各地工农红军革命军正式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从此,各地工农革命军及其它工农武装陆续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在人民群众支援下,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陕甘红军等多支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苏区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苏区,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多次“围剿”和“清剿”。全国红军发展到近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此后,除陕甘边红军外,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苏区的红军也退出苏区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边苏区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后,全军总共约8万余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坚持在赣、闽、浙、粤、湘、鄂、豫、皖八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
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29年12月底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举行。会议期间,毛泽东、朱德作了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指示信精神。会议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强调要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人民军队。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其中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决议案的核心部分。决议指出了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的方法,强调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同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阐明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着军队的性质和全貌,是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规定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决议还指明必须在军内外建立正确的关系,对敌军采取正确的政策。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这次会议不仅为红四军的党和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全党全军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古田精神内涵
党指挥枪,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