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插上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革命之家


  

图/文 通讯员 朱琳 吴望星
  中共高州地委活动据点旧址,也是杨增的家。
  南海街道霞里居委会革命老区村——赤兰山村中,有一座古老的房子。院子占地1300多平方米,大门是西式的半圆的拱门,砖柱窗檐均透露出当年的气派,门口右边墙上,有一块“中共高州地委活动据点旧址”的牌子,褐红的底色,白色的大字,为在解放战争期间曾任中共粤桂边区党委军事特派员、粤桂边纵队参谋长、曾任广东省委常委的杨应彬所书。
  这里,原是共产党员杨增的家。1940年起,杨增把自己的家建成中共茂电信党组织的秘密指挥部,中共茂电信工作委员会改称为高州地委之后,依然以这里为据点。
  推开两扇陈旧的木门,仿佛打开一段战争年代的红色记忆。
  为霞里播下革命火种,把杨家开辟为地下联络站
  民国时期,杨增家是地方的富户之一。他的父亲杨印侬承祖遗产,家里有地租、盐田、药店、商铺,雇有长工、店员、婢女20多人。
  1937年在广州市一中读书的杨增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教育,1938年广州局势紧张,广州市一中疏散撤离,杨增回到家乡霞里村,在自家成立了“读书会”,带领弟弟、妹妹、侄子及村中的青年研读马列著作和进步作家的书籍,给他们讲革命故事,讲当前的抗日形势。在村中先后组织歌咏队、话剧组、良友篮球队,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排演抗日救亡话剧,还出刊墙报书写革命标语,把霞里村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1939年秋,杨增插班高州中学就读高中,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40年初正式成为中共党员。
  1940年后,杨增遵照党组织的指示,把杨家开辟为地下联络站,掩护茂电信工委领导以及上级来的同志,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
  带领全家人走上革命道路,把杨家筑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革命堡垒
  杨家在杨增的带领下,不但兄弟姐妹同心积极投身革命,连妻子、侄儿、婢女、工人等11人,也参加了党、团组织。
  杨增的父亲杨印侬是一位支持革命的开明绅士。他曾对人说:“这世界将是共产党做去无疑了。”对子女参加革命,动用财产支持革命并没有过多干预。
  杨增的二弟杨学青,在跟着杨增一起在高州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于1940年10在学校加入共产党。
  三弟杨逢青,在水东东阳小学先后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把东阳小学办成一个地下工作点,接待和掩护革命同志,秘密油印革命宣传小册子。成立“大地新闻社粤南分社”,杨学青任社长,杨逢青任副社长,刊发进步文章,1947年加入共产党。
  四弟杨猗青,1946年秋在霞洞加入地下游击小组,194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初,成立中共电中党支部,杨猗青任书记。
  五弟杨衢青1949年7月刚好12岁就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接受南海交通站的站岗放哨、送信交通工作任务。
  杨增的爱人杨紫雯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杨增的布置下开展革命工作,与杨增的弟弟、妹妹及婢女们协助做好联络站的各项事务,出色完成交通联络站的各项工作。
  杨增的妹妹杨慧青也在兄长们的带动下积极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前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杨增的堂侄杨展华,远堂侄女杨琼英也于1940年在电白实践中学加入共产党。
  村中还有20多名青年,在杨增的直接教育和带动下,都参加了革命工作。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与杨家有着不同社会关系的人,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了一起,以赤诚炽热的心,把杨家筑成了一个坚不摧的革命堡垒。
  承担后勤保卫工作,安全隐蔽转移革命同志
  各级党组织的好几次重要会议都在杨增家召开。为做好每次会议接待及来往活动人员的后勤和安全保卫等工作,杨家兄弟姐妹、工人、婢女们常常是全部行动起来,严密分工,负责到会人员食宿和交通,安排人员到村前、村后、海岸、码头等处巡逻、放哨,圆满地完成一个又一个艰苦的任务。
  电白华楼抗日武装起义受挫后,部队政治指导员庞自(特支书记)、中队长陈广杰及骨干成员陈东、苏克、崔明、罗英等人,撤退至霞里村隐蔽。当时,形势险恶,国民党军队正在追捕起义人员,隐藏他们可能会招致牵连。但是,杨增一家考虑到保护起义人员安全是革命的需要,便毅然接受了任务。庞自、陈广杰等人到了杨增家里,受到热情的接待。后来,杨增从家里拿出一笔现款和一些金银首饰,护送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隐蔽。
  为支持革命倾家荡产,把电白县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在家门口
  为使党的工作能顺利开展,杨增家还承担了巨大的经济重担。
  从1945年起,杨增除了负责三个联络站人员来往的食宿外,还要想方设法筹集党组织急需的活动经费、药品衣物和枪支弹药。联络站往来的同志每天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杨增总是千方百计地筹集经费让同志们吃得饱些、吃得好些、住得舒服些。家中每年的经济收入,绝大部分用作了党的革命事业经费。
  至电白解放前夕,杨家的经济已相当拮据。当时杨印侬已去世,杨增与几个弟弟商量说:“现在正是紧要关头,我们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支援革命的重担承担到底。”他变卖50多石田产,又向好友借卖2条洋纱,得款1000多银圆,全部交给党组织。至水东解放时,杨增家新和安铺的资产已全部用光。
  电白解放前夕,杨猗青根据香港《大公报》发表的国旗制作方法量度尺寸,指示欧翠琴缝制出电白县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在杨家的家门口以迎接解放军。
  现在,这个昔日的革命据点完成了历史使命,收敛起昨日辉煌,沉默在岁月深处。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霞里的光辉,电白区已经计划按原样重修杨增家,拟将这里建成一个新的红色景点,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个革命之家将以新的姿态重现在人们面前,讲述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