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土灶


  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记事起,我家土灶就存在了,它几乎占了厨房三分之一的空间,正因为有了它,手巧的母亲总能做出令我们垂涎欲滴的各种美食,让物质匮乏年代的我们,对家有了强烈的依恋。长大后不管身在何方,总会惦念家的味道,其实就是想起母亲用土灶做的饭菜,心里涌起一股温馨。
  农村厨房标准的摆设就是土灶、大水缸、大橱柜和八仙桌子,还有其他一些零零杂杂的家什。床也是和厨房一间的,早上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就叮叮当当的围着土灶忙碌早餐了。
  土灶是用泥土垒的,灶面上抹了一层薄薄的水泥,便于清理。一根冲天的烟囱直插屋顶,记得每次放学回家,都先看看烟囱是否在冒烟,那意味着回到家就有饭菜吃了。灶身很敦实,外面用白灰刷了一遍,白白净净,灶膛从外面看感觉不大,实则却很宽敞,颇有海纳百川的气量。为了加快柴火的燃烧,边上还放着一台小小的鼓风机,鼓风机一吹,火苗就上跳下窜,火旺烧出来的菜更香。平时也会借剩余的炭火,在灶膛里烤红薯、芋头之类的当作零食。
  土灶可以放四个锅,里面那口最大的,一般都是等到过年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中间的小一点,煮饭用的;最外面的那口最小,用来烧菜、煮面。边上还镶嵌着一个水罐,随时可以用热水。在靠墙的角落还有个小灶台,是煮粥的。按烧的量大小,蒸煮炒炸,可以随意选择用哪一个锅。
  土灶的热量来源全靠柴火,父亲说自己年轻时几乎每个月都要上山砍柴,带的干粮根本抵不住饥饿的侵袭,饥肠辘辘地背着一捆柴走在山道上,附近山上的柴都被大家砍光了,哪像现在的山林,植被那么茂盛。秋收后像玉米杆、豆杆之类的农作物,也被拿来当柴火烧,它们提供热量后化成了草木灰,当肥料撒到田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种出来的菜也更绿色环保。
  过年时,也是土灶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把弄干净的猪头放进最大的锅里煮,闷上一夜,就会满屋肉香;做豆腐时,那一大锅乳白的豆浆汤水翻滚时,母亲会拿些酱油、盐放到碗里,再舀上一勺豆浆,每人一碗围着土灶吃的浑身热乎。等汤水慢慢的凝固,结成一朵朵嫩白的豆腐花,静静的躺在锅里,吃得肚子滚圆的我还想着是不是再搞上一碗尝尝。而做馒头时,蒸的差不多时,父亲会打开最上面的蒸笼盖子,快速的拍拍馒头说,好了,于是白白胖胖的的馒头就出笼了。
  都说家和万事兴,每当全家聚在一起,看母亲在灶台上忙碌,我们打打下手,房间里氤氲着炊烟的味道,隔着烟火说笑,家长里短,春种秋收,谈谈家事国事,吃得其乐融融,这就是最简单的幸福。

赵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