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解放初廉江安铺鼠疫防治工作
邓刚
1949年10月,中共粤桂南地委和廉江县委将我从廉江与广西博白相邻的最北山区调任最南与遂溪相邻的四区(区署设安铺镇)任区委书记兼区长。11月4日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后,紧接着10多万人民解放军进驻雷州半岛,40军120师进驻安铺,为解放海南岛做准备。
12月初,安铺出现鼠疫,我十分焦急,因为我曾在安铺读过5年书,经历过年年都有鼠疫流行的悲惨情况。如果疫情发生,不仅危害安铺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更威胁着人民解放军40军120师驻军与海上练兵的安全。因此,我立即坐自行车走了90华里到廉江县城,向县委书记兼县长赖鸿维、副县长陆镇华报告。
安铺是高雷地区的大镇、古镇,新中国成立前鼠疫年年流行,是世界三大鼠疫流行镇之一。历史记载,最早出现鼠疫是清光绪17年(1891年),一般从春节前后发生,刚开始有少量死鼠,几天后剧增,出现鼠疫病人,患者发高烧,身体出现肿块,不久,一批又一批病者死去。有一位叫苏道南的人写一篇《鼠疫行》文章说:“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死鼠未几日,人死如墙堵。”这是安铺疫情流行的写照。在旧社会,安铺镇只有一万多人,每年死于鼠疫的达到一、二千人之多。在疫情流行时,有钱人避居外地,贫穷人有的在河西搭草棚暂避或待在家里听天由命。
赖鸿维、陆镇华接到我的报告后,立即向地委、专署报告,紧接着,地区向省、省向中央汇报情况。2月4日,广东省卫生厅、广东军区卫生部派出的联合卫生大队到达安铺。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从哈尔滨调来防疫大队到达安铺。中央防疫大队的队长告诉我,他们原来在哈尔滨防疫,中央电令他们立即赶来安铺,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车到达广州后,立即坐军车赶到安铺。在战争还在继续、工作十分繁忙,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急调防疫队伍到安铺,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关心和工作效率如此之高,令我十分感动。
经区委研究,由我与区委委员、安铺镇长林展带领一批区、镇干部,配合防疫大队开展防鼠疫工作,我们主要做了四件大事。
发动群众注射疫苗。防疫大队带来的疫苗是苏联生产的,注射时比较痛,不少群众因为害怕不敢打针。有坏人趁机造谣说,打了针没孩子生。针对这些顾虑和谣言,我们一方面反复向群众进行宣传工作,消除顾虑;另一方面,区、镇领导带头分批到注射站注射疫苗。经过艰苦努力,群众纷纷主动参加注射疫苗了。
发动群众大搞卫生。重点是堵鼠洞、灭鼠、灭鼠虱,同时反复向群众宣传。大规模的群众性大搞卫生运动,对防疫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病人隔离治疗。感染了病毒的病人是疫情传播的重要渠道,我们和防疫大队研究,在距离安铺镇比较远的田头仔村边设立隔离点,确诊的病人立即转移到那里治疗,有效隔断了疾病传播的渠道。
死者遗体深埋。死者的遗体也是传播疫情的重要途径。因此,不管在隔离治疗逝世,或未隔离治疗逝世都强调遗体深埋,丧事从简。同时,对死者居家进行消毒,动员其家人到防疫收容所暂住。
经过艰苦努力,1950年4月安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总结了一套防疫宝贵经验,建立了防疫卫生制度。又经过两年的接续努力,1952年安铺鼠疫终于被消灭。是年12月,安铺镇被评为全国爱国卫生模范,荣获毛泽东主席题词的锦旗一面,奖金2万元(改版后币值是2000元)。从此,安铺人民送走了“瘟神”,迎来了新生。一直到现在,安铺再也没有发生过鼠疫。
1950年我参加防治鼠疫工作时刚好20岁,能奋战在第一线感到非常光荣。今年是2020年,相距70年,我已经90岁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宅居”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在日记中记下每天疫情的发展变化,记下全国人民支援湖北的动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