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大路”
李岳春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一首《乡间小路》勾起了我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深深回忆。
听着歌词“乡间的小路”,我想起了当年我们村的一条“大路”,这条路其实并不大,路面大小不一,最宽的地方可能也不到两三米,通常不长草的路面差不多是一米见宽,但我们村却把这条路称为“大路”。
在当年,相对于村里的其它路来说,“大路”是名副其实的,“大路”差不多是从东到西贯穿了我们村的耕地,并且“大路”比较直,长度大约有六七百米。小时候,总觉得那是一条好长好长的路,特别是走尽这“大路”去干农活时,很多人都觉得快要“走断腿”了。
“大路”的起点就在我们村西面的村口,当年在“大路”起点处的两边有两个鱼塘,路面最宽的地方也应该就是起点的地方。那时候,早晨这地方十分热闹,有到鱼塘边洗衣服的农妇村姑;有到鱼塘挑水种菜的农民伯伯;有赶着鹅鸭到鱼塘的老人小孩。在薄雾蒙蒙的时候,好有一派田园风光。
记得当年“大路”从东往西的左边主要是旱地,右边主要是水田,靠着“大路”右侧就是一条小灌溉渠,我们习惯称它为“排水沟”。有时旱地也用来种水稻,就得人工用水车从“排水沟”把水引到旱地上来。水车有用脚踩的,也有用手摇的,但一般用水量比较大时通常就用脚踩的那种,这样可以多人一起踩,相对也比较省力。脚踩水车是需要学习训练才能使用的,反正当年我就没有学会,而且不会干也不知辛苦,反而觉得很好玩,有时就会跟着大人去踩着玩,但通常由于跟不上步伐,没踩两下就踩空把身体吊在架子上,既惊险又好笑。
在“大路”上,我放过牛,放过鹅,挑过担子。不过,“大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年在路上挑担子,例如挑肥粪,挑秧苗,稻谷,挑稻草,挑地瓜,挑土豆,等等,都凭着两条腿。夏天踩着路面都是滚烫滚烫的,而冬天则冻得脚丫通红,脚面经常都是裂口,现在想起都感到十分心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来“大路”上开始有自行车,再后来就有了摩托车,到如今基本都是汽车,交通工具进步了,“大路”拓宽了,运输的物资更是大相径庭。
如今,“大路”变成了路面宽十几米的主干村道,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路。今年清明节回老家时,堂兄的儿子用汽车带我在村里兜了一圈。到了最宽的一条路时,他说这就是原来的“大路”,大路两旁的田地已变成厂房或小洋楼,路边到处停的是小汽车,路上的小货车拉的是陶瓷或五金塑料等工厂的产品和原材料。
从“大路”的变迁可以窥见村里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村里到处是一派现代化、城镇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农民都成为工厂业主或工人,当年走在“大路”上赤脚挑粪的境况早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