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900多米两广的分水山上
番字顶石刻有古代“番字文”
何廷慈何泽忠
近日,笔者接到信宜安莪一位村民报料:离安莪圩10多公里,位于两广边界的番字顶,至今还留有古代先民的石刻文字“番字文”。此则消息,引起我们关注,决定前往采访。
爬山2小时登上番字顶
番字顶是勾髻山锋顶,海拔900多米,地处云开山脉,黄华江上游,位于广东信宜朱砂镇琶垌、华山两村与广西容县杨村镇坡良村的分水山,是珠江一条支流发源地。清清的山泉,流经两广的广大城乡,流入西江,汇入珠江,注入南海。
春日的一天,我们从安莪圩坐上摩托车,下午2点到达琶垌村一侧,手持拐杖,脚穿登山鞋,带着开水、饼干、药品和通信工具,从勾髻山南侧屋头边起步,沿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村民为割松香开到半山腰,而今已经荒废的弯曲小路,开始徒步登山。
勾髻山是云开山脉的组成部分,是一座数百亩的大山。山上是一片原始次生林,被松树、杉树、杂树和茂密的野草覆盖。当我们上到半山腰时,再没有道路了。在一穴古墓地休息一阵后,就继续向山顶目标爬行。下午4点正,终于到达目的地番字顶。
番字顶留有古代先民手迹
站在番字顶上,映入眼帘的,是在崇山峻岭之中,悬崖峭壁之上,无数松杉在顽强地生长。有一片片石林,在石块刻上一幅幅类似“甲骨文”的文字,因当地人不认识,就称它“番字文”。在数十幅画刻文字中,我们也从未见过,更不认识这些文字,加上年代久远,日晒雨淋,又被草木掩映,这些石刻已显得陈旧不清,只好用随身带去的数码机摄录下来,以供有关专家,或历史学家解读。当地村民说:因不认识这些石刻文字,故称“番字文”,番字顶由此而得名。
番字顶是瑶族先民聚居地
我们还见到,在番字顶有若干穴古墓,有许多参天古树,有一片小盆地等古迹。可以证明,勾髻峰顶称为番字顶,这里曾是古代先民居住生活过的地方。
据《信宜县志》记载:信宜这片古老的大地,原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留下有壮乡瑶寨的少数民族遗址。光绪《信宜县志》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信宜壮族村寨有49座,其中:池洞铜鼓水电站一带,是壮族村落的第一寨。
根据《信宜县志》记载:“信宜至德庆的罗旁(今属郁南县)及黄华江两岸,是瑶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据此,位于云开山脉和黄华江上游的番字顶,无疑是瑶族先民的聚居地,500年前他们在这里以种蓝为业,劳动生息,繁衍后代,石林上的文字,是他们留下的手迹。
番字顶有埋藏“金扁担”的传说
当地村民告诉笔者,番字顶有埋藏“金扁担”的传说:“500年前居住在勾髻山上的瑶族先民,不堪明王朝的压迫、驱赶、追杀离开这里前,将一条”金扁担“埋在深山里,用自己的文字刻在石头上,留给后人化解。如果有人看懂他们的文字,就可知道他们离开的原因及其去向,也会知道埋藏”金扁担“的地方”。这则传说也许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番字顶上留下的“番字文”,却成为瑶族先民留下的一处文化古迹极为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