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火的快乐


■李志惠
  朋友送了我一个四角小铁炉。从此我多了一份在自家楼顶烧火做饭的快乐。楼顶上有个小花园,种了我喜欢的花和树。花园上方搭了铁棚,遮阳挡雨。小铁炉被我安置在花园中间:在地板上先铺上两层红砖隔热,再把四个炉脚稳稳地按在红砖上。铁炉左边整齐码着我从朋友家收集回来的荔枝柴,右边凳子上放一些引火废纸和打火机。一个简易的小厨房就此落成,颇有点云南贵州那边火塘的味道。相比在室内厨房烧火,这个开放式的小厨房多了一份花香,多了一份放大的雨声——这都是铁棚的功劳。
  天窗是茅盾先生小时候的慰藉,烧火则是我长大后最满足的消遣。它赶走了烦恼和寒冷,把温暖和希望赠予了我。烧火的时候,眼中只有火,柴一根根放进去,火苗一点点大起来,越来越旺,温度越来越高,人也越来越舒坦。人闲桂花落,当你放空自己时,美好的事物就会被发现,被欣赏,你的精神花园就会鲜花盛开,香气四溢。
  假若你在烧火时分了心,炉子里的柴烧完了,新的柴没及时来接班,火就会慢慢熄灭。得弯腰吹几口气,或者扇几下风,丢几块燃点低的橡胶子壳慢慢哄着它,它才“呼”的一下又活过来了。
  放柴也是有些讲究的,我这个小铁炉是用废弃煤气罐改的,塞柴口长十五公分、宽八公分,同时塞两根大柴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大小柴搭配着用,小柴在下面扛着大柴,有种四两拨千斤,青蛙背大象的味道。因为小柴容易烧着,可以为大柴助燃,大柴被小柴支楞起来,得到更多氧气,烧得就更欢了。又因为大柴粗壮,分量重,可以压着小柴在下面燃烧,共同为美味的到来奉献着。倘若它们的位置换过来,小柴就有点高高在上,飘飘然了,东溜溜,西走走,头不着地,不肯乖乖工作了。正应了那句话“天生我柴必有用”。不管你是大“柴”(材),还是小“柴”(材),坚持发光发热,就一定是好“柴”(材)。
  有的柴是一个大树杈,没有柴刀怎么办?不急,先把树杈的一边烧了,不就没有叉了?人生哪能条条都是平坦路,遇到分叉路口,倘若借不了力,就用智慧之火燃烧出一条新的康庄大道。没有心到不了的路,也没有火烧不了的柴。
  烧火的快乐不仅仅存在于烧柴的过程中,还藏在捡柴里。花园里修剪下来的枝条,放在阳光下晒一晒就变成很好的引火材料。周末假期,和闺蜜一起在荒废的果园里觅柴,渴了就掰一根甘蔗啃起来,后来才知道是别人家的,稀里糊涂做了一回小偷,罪过啊!
  我们会在阳光恣意挥洒的下午,穿梭在橡胶林间捡掉落的橡胶子壳,尽管汗流浃背,也没有停下脚步,只想多捡点,再多捡点,呼吸中闻到的全是玉米的清甜,瑶柱虾米瘦肉粥的酥香,芋头饭的焦香……双脚踩在厚厚的橡胶叶上,叶子会发出沙沙的悦耳声音,有种踩在厚厚的积雪上的感觉。翻开叶子你还能发现橡胶子小小的身影。就像和我们玩躲猫猫的游戏一样。我们更爱捡那些刚刚被风之手摘下来的橡胶子,特别新鲜。我们如获至宝般捡满了一大袋。这些都是我们捡柴路上快乐的印证哦!这份快乐被时光拉得很长很长。
  当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炉子旁烧火,看着自己亲手捡到的柴火一根根地燃烧,变成熊熊烈火,最后又化一堆灰烬,难免会升起些许的感慨。人的一生终究也会和柴一样成为一堆白灰。但是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那些平凡的食物在柴火的加持下变得更有烟火味,更加醇香迷人,滋养了一具又一具的肉身,一颗又一颗的灵魂。柴光荣地完成了它的使命!
  烧火之乐乐在于静,乐在于动,更乐在于思,如果你当下觉得困扰,就来一起烧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