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感恩有您,伴我逐光
■潘冬梅
教师节前,孩子们都把对老师的感恩倾注于笔墨间,让我十分感动。顿时,我觉得也该为曾经伴我逐光的老师写些什么了。
廖老师是我初一的语文老师,也是我成长路上重要的“引路人”。至今我清楚地记得,初见廖老师的那堂语文课。她握着花名册走进教室,那堂课上,仿佛名册里只写了我的名字——她足足点了我五次名,让我回答问题。那时的我性格文静又羞怯,每次站起来回答都吞吞吐吐。由于紧张过度,关于廖老师的提问,我并没有回答全面。我当时的表现也给廖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廖老师把我单独叫去了她的房间鼓励我,让我找到自信。那时学校条件落后,没有老师专门的办公室,老师们的房间既是居所,也是办公室。廖老师在房间批改作业兼处理班务。
这是我第一次被廖老师单独叫去她房间,无法形容有多慌张。那天廖老师语气也带着几分严厉,那次谈话持续了很久。老师的语气渐渐从严肃变得温和亲切,我也慢慢卸下拘谨,能放松地和她交流。也正是这场推心置腹的谈话,让我和廖老师从此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那份师生情谊,也深深隐藏在了彼此心里。
我吸取教训,此后上语文课,总是先预习一遍,生怕廖老师提问时我出现欲言又止的尴尬。在廖老师的栽培下,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也自信了很多。一次我参加朗诵比赛,居然获得了二等奖。多年后,微信让我们的距离更近,也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对待学生,始终真心又认真;即便我早已毕业,她对我的关爱,也从未减少半分。
当年在老师的悉心栽培下,一颗文学的种子早已在我心里扎根——我彻底爱上了写作。不管最终写得如何,每一篇用心创作的文字,都是我的心血结晶,我格外珍视。而廖老师无论多忙,我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她都会按时读完并给我鼓励,有时是朋友圈里一句暖心的评论,有时是私信里细致的词句点拨,那些文字像微光,一次次照亮我坚持下去的路。
终于,在2024年11月,我的散文集《梅花墨韵》顺利出版。新书发布会那天,廖老师在百忙之中特意提前到场。她依然那么亲切,那么和蔼。活动中,她自己要求坐在后一排,全程举着手机拍照记录。当电视台采访我时,她用最真挚的眼神给我投来默默的鼓励与无声的支持。发布会时长三小时,她全程陪伴。
那份如陈酒般醇厚的师生情谊,永远温暖着我,也让我感恩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