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人风骨在草堂


■邱宏
  杜甫,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因其诗作中体现出一种现实主义情感,深刻地反映了百姓的疾苦,表现出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因此我们对他有着高度的敬仰。来到了成都,杜甫草堂是我们必须瞻仰的人文圣地。
  我们到达草堂的时候,是上午的9点多。仲秋时节的早晨,天气凉爽宜人,天空上密布着厚厚的云层,秋阳无法直接透过云层而在天空中形成漫射的光,甚至在地面上无法形成光影。
  “既晴又阴,不冷不热,秋风轻拂,凉爽可人,这样好的天气可能是诗圣对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的眷顾吧?”一个同伴半开玩笑地说。
  “那你一会儿就多多叩拜诗圣,一是感谢他老人家今天的眷顾,二是保佑你文学创作多出成果,早日成为文学大师,三是祈请他保佑国泰民安。”我也半开玩笑地回答。
  “嗯,应该的,诗圣一生关心百姓疾苦,如果他有能力,是肯定会保佑国泰民安的。”
  迈入草堂的大门,一条笔直的道路将我们引向了大廨。大廨,一般来说是官府办公之地或是接待宾客之所。在草堂里,大廨当然就迎接各方来客的重要接待之所。这座建筑古朴庄重,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斗拱式结构,飞檐彩拱,气势不凡。大廨的中央端坐着杜甫的塑像,诗圣身体清瘦,但挺直腰杆,头部微微后仰,下巴倔强地指向前方,双目深邃,凝视远方,似乎透出对天下苍生的关切,又似是构思着不朽的诗篇,整个塑像表现着一种傲然风骨。而大廨的四壁镌刻着杜甫的诗作,那不同的字体或是奔放雄浑,或是飘逸清秀。诗是传世佳作;字亦是名家手迹;诗与字的相得益彰,让我们仿佛沉浸在传统艺术的殿堂里。
  大廨之后是诗史堂。这里陈列着杜甫不同时期的诗作及后人对他的研究成果。我们轻轻地移步,细细地观看,杜甫的一生在我们的眼前徐徐展开,从他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颠沛流离,晚年的沉闷忧郁,他始终关注着民间的疾苦,也关注着历史的走向,或者说杜甫的诗作始终与时代一起脉动,才能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本质,所以只有杜诗才能称为“诗史”,也只有杜甫才能称为“诗圣”。
  我们再向前走,穿过“柴门”便是工部祠。杜工部是杜甫的别称,因为他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工部祠供奉着杜甫的塑像,并且还配祀着黄庭坚、陆游的塑像。咦,这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怎么在同一个祠堂受到供奉呢?原来呀,江西诗派尊杜甫为祖、黄庭坚为三宗之一,且皆旅寓蜀地,所以一起奉祀;陆游则是因与杜甫在精神、文学上的传承及共鸣,兼同为旅蜀的诗人,所以也配祀于工部祠。
  这三位诗人身处不同时代,但都爱国爱民且在文学上造诣极深,看着这三位先贤的塑像,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加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通往杜甫故居茅屋的是一条蜿蜒的小径,穿过一道木杆搭建的门框,就可以看到那无数文人心中的圣地——杜甫茅屋!这条由不连贯青石板铺成的小径,就是那“花径不曾缘客扫”的花径,那小小的木门框就是“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蓬门。当年,杜甫迎接好友的那份热情,透过千年的时光仍然让人感受到他满心的真诚。
  杜甫故居掩映竹林中,泥墙、竹梁、茅草顶,屋前是石桌、石凳,两侧是药畦、花栏、鸡莳。这是根据杜甫诗中的描述重构他当年的生活场景。
  茅屋是简陋的,但却是杜甫在乱世流离中的一个小港湾,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一个栖息地。伫立在茅屋前,风吹过竹林的声音让我们仿佛听到一千多年前的吟哦从草堂深处传来,轻轻地叩击我们的心灵。
  在这里,杜甫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自己居无定所,但抱有兼济天下的心胸,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时隔千年依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从北门走出了草堂,站在浣花溪畔,我回头望去,阳光已经透过厚厚的云层,草堂的屋顶在阳光的抚慰下泛起了金色的光芒,那光芒下就是无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忧国忧民,兼济天下,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