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诗行中的生命哲思与审美交响

——浅评黑石的组章散文诗《南方的海岸线》


□黄莺
  黑石老师是活跃于散文诗界的作家,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老师。近日读到他的这组《南方的海岸线》系列散文诗,又一次被深深打动,它以渔港、海边古镇、海岛三章构筑了一幅立体而深邃的南方海洋人文画卷。文字如海浪般既具澎湃之力,又含温润之美,在诗性与哲思的交融中完成了一次对海洋文明的深情礼赞。
  首先是凝练与诗性的双重奏鸣。黑石老师善用短句与意象叠加,形成独特的韵律节奏。“千船集聚,千帆竞发”以数字强化视觉冲击,“思念的潮水却涨上岸上人家”通过通感将情感具象化。动词选用尤为精妙——“桅杆丈量理想”“船桨作笔”等表达,既保留渔家生活的本色,又赋予其象征意蕴。语言在朴素与华丽间找到平衡:写渔港时多用白描,而古镇段落则融入历史词汇(如“红墙碧瓦”“晨钟暮鼓”),形成语体与主题的呼应。
  其次是海洋母题下的生命咏叹。三章均以“海”为核心意象,但情感层次逐章深化。渔港篇聚焦“出港与归航”的循环,以“斗笠下的汗珠”“风暴中的星星”等意象揭示渔民与自然共生的坚韧;古镇篇通过“冼夫人庙”“五代砖墙”将情感融于历史纵深,展现对文化根脉的敬畏;海岛篇则以“鸟鸣与渔歌和鸣”“灯火与归航呼应”编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情感从个体命运慨叹升华为对文明传承的集体咏叹。
  三是空间叙事与色彩交响。这组散文诗构建了多重审美空间:横向的海岸线延展(渔船、沙滩、海浪)、纵向的历史纵深(隋唐砖石、明代城楼),以及心理空间的虚实交织(思念、乡愁)。色彩运用极具特质——蔚蓝的海浪、洁白的沙滩、古铜的肌肤、红墙碧瓦,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既还原了南国海滨的视觉狂欢,又隐喻了生命的热烈与历史的沉静。而“桅杆丈量理想”“宣纸铺在海上”等超现实意象,则为写实风格注入梦幻质地。
  四是生存哲学与人文主义之光。这组散文诗是对海洋文明生存哲学的深度挖掘。渔港篇揭示“吐纳之美”——渔民在风暴与收获间的辩证智慧;古镇篇以“唯用一好心”精神串联古今,强调文化守护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海岛篇则通过“绿色蔓延与鸟鸣集聚”暗喻生态共同体理念。最终落点于“人”的价值:古铜色的脊梁、挥汗的渔民、远航的游子,共同诠释了“在无常大海中寻找有常生命意义”的存在主义命题。
  这组散文诗超越了地域书写的表象,以文学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的三重奏,完成了对海洋文明的诗化重建。它既是献给南方海岸的抒情挽歌,更是对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处、与历史对话、与命运和解的深刻回应。文字间涌动的不只是海浪的韵律,更是生命本身澎湃不息的能量,读之让人不禁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