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探望故乡(四章)
■蔡旭
脚印
那间师范学校,后来搬迁了,再后来撤销了。
不过总有老房子还在。
我来寻找父亲当年的故事。七十年前,他是这里的校长。
眼前一片杂乱的脚印,不知哪一双,是我父亲的足迹。
带我前来的,是我父亲的学生,一位退休的老师。
他说,当然很难分得清,那是谁的足迹了。不过都是师范生的脚印,还有他们老师的脚印。
后来这些脚印遍地开花,遍布了一个县的城镇乡村。
这些脚印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钟声与书声。
他说,脚印无名,老师也是这样。
母校
入学时是县三小,毕业时叫镇一小,后来改名镇二小,现在又叫县二小。不管改来改去叫什么名字,它都是我的母校。
校址原来在东阳街,后来搬到人民路。无论搬来搬去搬到哪里,它都是我的母校。
六十多年了,后来我一直没有走进它的大门。不过每当走过它的门口,我都会转头向里张望。
熟悉又有点陌生。疏远又感到亲切。
这一天,我终于走进了它的大门,扑进它的怀抱。
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连房子也不认识了。当然他们与它们也不认识我。
只有传来一首歌同我相认。“让我们荡起双桨”,一直唱了七十年。
教室里有琅琅书声,操场上有奔跑的身影。
仿佛觉得,那个大声朗诵的人就是我,那个跨越横竿的人也是我。
当然不会是真的。
不过真的希望,时间正在倒流,那就是我呀,那就是我。
小巷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两条街之间,没有直线,则小巷最近。
从我住的澄波街,到小学所在的东阳街,当然选择走近路穿小巷了。
每天上学,来回至少四次,几年间不知穿过了多少次。
那时的小学生是不用大人接送的。大人没有空,有空也不要送。
似乎小孩比大人,更不想丢面子。
遇到的都是面熟的人,穿过的都是相识的住宅与店铺。
这条窄小又曲折的小巷,我闭着眼也不会走错。
直至六十多年后这一天,也没有走错。
换了一些陌生的人,长高了一些房屋,这条小巷却没有改变。
再窄小的路,再曲折的路,也会有人走,也是人们的需要。
求学的路,人生的路,都是这样走过来。
我在小巷里走着,似走在六十多年前,又不是在六十多年前。
小巷的路仍然窄小而曲折,可是从里面走出来——
眼前就是全新的世界了。
“涧子”
回到故乡,友人把我带到一间农家乐。
他说要给我点一种很久没有吃过的好东西。我忙问是什么?
“涧子。”
我一听简直要欢呼起来。
出门在外几十年,太久没有吃过了。往时回到故乡,也没有机会吃到。
一种贝壳类海产品,小指甲大小,通常都是剥了壳煮了吃的。
因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更因为便宜,是我小时候经常吃到的菜品。
这时一盘小葱炒涧子端上来。一闻到熟悉的味道,我迫不及待地把筷子连同勺子,第一个伸了过去。
这是一种失联多年老朋友,忽然重逢那一瞬间的场景。
我的嗅觉、视觉、触觉、味觉全都调动了起来。那种鲜美的味道用文字完全无法表达。
这时候才想起。这两个字应该怎样写?
“涧子”是用本地方言说的。这个字肯定不是水偏旁,但换作虫字旁又没有这个字。
用手机搜索,近似的是一个“蚬”字。
虽然蚬子的体型较大,壳子较硬较厚。但蚬子的形状、图样、功用,与“涧子”几乎完全一样。
它的大名、官名,用文字写下,就应是“蚬子”了。
可是我对友人说,我还是要用方言,把它写作“涧子”。
因为它,才是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