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虫勾出来了,心也跟着暖了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
□何志坚
因久卧病榻,胃口差是常事,有时对着满桌佳肴也提不起半点兴趣。所以,我特别偏爱那些能把美食写得活色生香、让人食指大动的好文章,仿佛文字真有股魔力,能激活我沉睡的味蕾,给寡淡的日子添点滋味儿。
这本书讲什么?讲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山珍海味,而是真真正正藏在我们身边角落里的平凡滋味。是路边摊一碗飘着葱花香气的馄饨,是深巷小馆子里一口汤汁滚烫的卤煮,是妈妈熬的那锅看似普通却能抚慰一切的白粥配咸菜丝。陈导的文字,就像是拿着一个最生活化、最接地气的镜头,对准了街头巷尾、寻常人家的餐桌。他拍的不是摆拍的“艺术”,而是热气腾腾、带着锅气、沾着点油渍的“生活本身”。
看这本书,最直接的感觉就是“馋”!他写烤串儿,那股孜然混合着焦香的烟火气仿佛穿过书页,直往鼻子里钻;他讲卤味老店,那老卤汁醇厚的味道、猪蹄软糯的胶质,仿佛能透过文字尝到;他甚至能把一碗平凡到家的炒肝儿,写出让人半夜三更想立刻下楼的冲动。这不是夸张的形容,而是他笔下的食物,饱含着最原始的、关乎生存与愉悦的本能诱惑力。我这样胃口不好的人,边看边觉得肚子里那点休眠的小馋虫,被挠得蠢蠢欲动,竟生出许多迫不及待想尝一尝的渴望。这大概就是文字对味蕾最神奇的作用力。
但《至味在人间》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勾起了馋虫。它更深层次的魔力在于,它写出了美食背后浓浓的“人味儿”和“烟火气”。每一道平凡食物的背后,都可能藏着一位技艺精湛又倔强的师傅(比如那盘让他魂牵梦绕的“大肠刺身”),一个历经沧桑却温暖依旧的小店老板,或者一群在深夜灯光下推杯换盏、互相取暖的普通人。陈导笔下的美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物品”,而是人与人关系的连接点,是记忆的载体,是乡愁的化身,更是平凡日子里最温暖的慰藉。
“至味”是什么?书名就告诉我们了——在人间。最极致的美味从来不在远离尘埃的琼楼玉宇,它就藏在我们低头就能看见的烟火日常里。是你饥肠辘辘时那碗刚出锅的热汤面,是远行归来妈妈做好的家常菜,是加班深夜同事递过来的一个热乎乎的手抓饼。这些味道里裹挟着汗水、人情、温度,甚至一点点小脾气,正是这些复杂而真实的“人味”,让普通食物拥有了灵魂,成为最打动人心的“至味”。
这样的文字,就是疲惫生活中的一剂良药,告诉我们:好好吃饭,好好感受身边的人与情,这本身就是一件无比重要和幸福的事儿。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也最能唤醒沉睡的食欲。
下次再胃口不佳的时候,也许翻开这本书,比对着药瓶发愁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