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把生活过成艺术
——我认识的陈毅艺
□蔡伟图
当年我大学毕业刚分配到珠海工作,就认识陈毅艺。一晃37年,我从珠海到海外,又从海外回归广州,每个节点他都看着我的成长。他根植珠海,热爱影视文化,我也看着他每个时期的进步。
几十年来,他与我一直都保持着真挚的友情。回首陈毅艺退而不休的前半生,他的人生轨迹融合了新闻报道、文学创作、影视传播、戏剧小品与漫画艺术,美食情怀与助人热忱,堪称多维度的生活艺术家。他的经历与成就,尤其在智慧积累、生活品位与精神传承方面,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价值。
笔耕不辍的创作者
诗歌与散文的乡土情怀。陈毅艺的诗歌扎根于岭南风物,尤其擅长以海洋、红树林、白鹭等意象勾勒故乡电白与第二故乡珠海的情感纽带。在组诗《白鹭很白》中,他将白鹭喻为“南方飞舞的雪”,以“红树林覆盖白雪”的意象融合自然之美与生命哲思。其作品《向珠海每棵树致意》则通过台风“天鸽”中树木的牺牲,赋予自然以英雄人格,展现对城市与生态共生的深刻思考。
跨界写作与人文记录。除诗歌、散文诗,仅茂名本土特色小说就发表了《荔枝小姐》《醉酒虾传》《做鸡的女人》“三部曲”。但他最让读者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坚持日记体散文写作近十年,累计有几百万字。用他的话,把每年的日记打印摞起来,比他本人还高。2015年起,他每天不间断的“艺仔日记”,被友人誉为“人生百态”“小说连载”,夙夜追读。内容涵盖生活趣闻、时事评论、文化观察;文风简洁生动,将个人阅历(知青、军人、工人、记者)转化为文字的力量,形成“烟火气与家国情怀并存”的独特风格。他的《艺仔日记》,不仅是香山网唯一为他开辟的个人专栏,连远在中原的《河南日报》APP〔顶端〕新闻,也几乎每天转发推介他的日记。
光影文化的传播者
率先开拓娱乐新闻新路径。1986年进入《珠海特区报》后,他首创党报“明星专版”,大胆采用大幅明星照片,打破当时媒体保守风气,尤其是报纸媒体自我大突破的潮流,为内地娱乐报道开拓新路,获取港台影视最“鲜”资讯。
星光的发现者与收藏者。1990年他为默默无闻的宁静拍摄首组职业照片,刊于《电影画刊》封二,助其获得内地各电影制片厂与导演的关注,走上影后之路。他还系统拍摄成龙、巩俐、张艺谋等百余位知名影人,举办《华星璀璨》等主题摄影展十余场,展“踪”遍及广州、珠海、中山、茂名、湛江等地,成为记录华语电影史的一份珍贵档案。
烟火气的品味家
美食为媒的文化纽带。陈毅艺的日记中常见对珠海老字号茶楼(如银都大酒店茶皇殿)的深情追忆,称其为“成功人士的符号”。他常以此联结友人,如记录东北饺子“越喝越有”的酣畅,或详述十三爷“浸鸡三十六载”的待客之道,将饮食升华为地域文化与人情交流的载体。
市井中的诗意栖居 。他主张“在平淡生活中珍惜真情”,即使退休后仍活跃于商圈、文艺聚会,穿行于珠海街巷,记录赶海人、市民沙滩嬉戏等场景,捕捉城市脉动。其诗句“海的低处是我的精神家园”,正是对平凡生活深度凝视的写照。
文化圈层的联结者
提携后进的文学导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一众有志文学青年组织“电白青年文学会”,主编《墨花泉》会刊,为业余作者提供发表平台。该群体中多人加入省级、国家级作协,登上《诗刊》《人民文学》等顶级刊物。他后来又自筹经费创办《中外影视报》《南方影视报》等。
跨界资源的整合者。当年作为珠海影视剧作家协会主席,他推动影展进校园、影视作家下基层采风等活动;退休后仍担任澳门《星生活》杂志总编,助珠海与港澳文化互动。在诸多商会的年会晚宴中,他穿梭于政商文艺界,以“乡情永不散场”凝聚异地同乡力量。
智慧、热爱与担当的融合
智慧源于阅历与跨界。从广西前线退伍军人到娱记,从作家到总编,他始终以开放心态学习新领域,将电影、文学、摄影融为文化表达工具。
热爱生活是创作源泉。无论是泥滩上的白鹭,还是老茶楼的叉烧,他以细腻观察提炼日常之美,践行“岁月不可辜负”的信念。
成就他人为己任:从推介宁静到培养文学青年,他始终以“成就他人”为己任,将个人影响力转化为群体成长的契机。他在当年从艺十五周年的珠海新闻文化艺术界联谊活动中,就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一人走一百步,不如百人走一大步!”
陈毅艺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在专业中深耕智慧、在烟火中品味生活、在互助中传递温暖。他如大海的红树林,扎根一方水土,为潮汐中的生命提供荫蔽,也成就自己的葳蕤风景。
这就是我认识的陈毅艺,但人们还是喜欢叫他当年的昵称:艺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