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读余华《活着》


□房小铃
  《活着》是余华的经典作品,也是一部深刻洞察人类生命本质的小说。它让人痛苦,也让人感动,更重要的是,它让人反思人生的意义。在我读高一的时候,这本书以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想把它推荐给更多的读者,特别是那些正处于人生困境中的年轻人。
  我第一次读《活着》是在2010年,那时父母离异、疼爱我的奶奶也走了,我每天郁郁寡欢,总是独自一人沉浸在内心的黑暗里,难以自拔。生活对我来说似乎充满了压迫和迷茫,我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助。那时,我习惯了将痛苦藏在心底,习惯了在夜晚一个人默默流泪,仿佛无法找到人生的出口。而这本《活着》却像是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我那层厚重的迷雾,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书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从富贵到贫困、从幸福到失落、从热闹到寂寞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充满了失意和苦难,而其中,死亡几乎伴随了他每一个重要的时刻:父亲、妻子、孩子、亲人朋友都一个个离开了他,最终只剩下他孤独的身影,仍旧在这世上苦苦挣扎。然而,福贵并没有被这些失去打垮,他依然选择“活着”,以一种近乎荒谬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生命。
  福贵身上的那种“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的态度,深深震撼了我。每次回忆起那句话,身体里仿佛充满了“向死而生”的力量。它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接受生命本身的态度。福贵在失去亲人之后,曾一度陷入深深的悲痛与绝望,但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苦难中不断寻找活下去的意义。
  这本书我是抹着眼泪读完的,当合上书本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福贵的一生让我深刻意识到,人生并非总是充满光明和顺遂,而是充满了无常和不可预测。我们所能做的,不是逃避命运的安排,而是学会在困境中坚持活下去。也许,这正是余华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生命的智慧。活着,意味着不论身处多么困苦的境地,依然能够从痛苦中汲取力量,以顽强的生命力继续前行。
  那时,我对“活着”的理解还比较浅显,仅仅是觉得福贵的坚韧和勇敢是值得敬佩的。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我个人的成长,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从最初的震撼,到如今的感悟,我更加明白,活着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存在,它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觉醒。正如福贵在失去亲人后依然能够从“活着”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一样,我也学会了在生命中如何救赎自己。
  回望过去,我一直在努力寻找着自己“活着”的意义。那时的我,是一个典型的“郁郁寡欢”的少年,总是感到生活的烦闷与无望。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总是会为自己设下许多心理的枷锁,久久不能释怀。而《活着》这本书,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那扇门。
  随着年岁渐长,我逐渐学会了以笑的方式面对生活的困境。我开始明白,痛苦和欢乐并非截然对立,它们往往是共生的。在我开始真正理解“活着”的意义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学会了笑对人生,不再因痛苦而自怜,也不再因挫折而放弃。我开始热爱生活,享受其中的每一份喜悦,也学会了在人生逆境时迎难而上。
  因为《活着》这本书,我爱上了文学,所以考研时,我选择文学专业。毕业后,我的生活逐渐变得美好。那些曾经我以为荆棘丛生的路途,也早已开满鲜花。在回忆这段人生历程时,我很感谢《活着》这书本带给我向死而生的勇气。正是这种力量,让我能够在生命的低谷中依然坚持不懈,去追寻自己的光明。
  这本书让我懂得,活着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无数次跌倒和爬起的经历,而在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汲取到的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活着的意义。我现在常常跟身边的朋友分享这本书的故事,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人生低谷的朋友。我告诉他们,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们在痛苦中生存,教会我们如何在无数次的失落与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和信念。
  《活着》是一本值得每个人读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它通过简单而深刻的叙述,让我们从福贵的生命历程中看到了自己。它提醒我们,无论人生多么艰难,无论困境多么深重,我们都应该以坚韧的姿态活着。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值得珍惜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