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春的使者
——蔡德仙《春天的声音》读后
□刘义和
蛇年春节刚刚过去,大地回春,温暖花开。在这春风荡漾的美好时刻,我收到了文友蔡德仙的散文处女集《春天的声音》。拿着这本封面新颖别致、充满春天浓厚气息的新书,感觉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春的使者,踏着春的脚步,从田野深处款款走来。
打量着春的使者,聆听着“春天的声音”,我的思绪从作者书里刻画的无限场景中一一穿越,犹如在春天的长河中沐浴畅游。那背景,那人物,那故事,分明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令人难以忘怀。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同时,也勾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想起了儿时农村生活的艰辛。
可不是吗?《父亲与海》让家乡不在海边的我,深深地植入了一种叫赶海的细胞。《丈夫的主人翁情结》又让我知道,赞美老公的话还可以反着说。《难忘青春少年时》会让许多读者想起那并不遥远的豆蔻年华……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不得不说,作者把书名定为《春天的声音》是颇有深意的,把书分为“春晖”“春花”“春风”“春雨”“春泥”五个部分,别出心裁地用一个“春”字把它们串联起来,让内容丰富的散文集子,主题分明,脉络清晰。更为可喜的是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矫揉造作的句子。语言朴素自然,娓娓道来,让人倍感亲切,就像春风醇酒一般慢慢沁入心田。
在海边长大的蔡老师,善于捕捉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其作品把这些描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如《父亲与海》有这样的描写:“海里水草的影子常常被我当成水蛇,唯有心惊肉跳地紧挨着父亲行走……一到目的地,父亲拿出工具迅速地操作起来,我则用小脚踩海沙,一踩到硬硬的滑滑的蛤蜊,马上捡起来……”文章写出了赶海的艰苦与危险;《牛背上的书香》则写出了自己童年时放牛看书的乐趣和快乐时光,在那个年代从农村长大的娃,有哪个没骑过牛呢?因此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那方热土》通过描写家乡故土的巨大变化,反映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犹如春风吹拂,给家乡人民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与实惠。就如书中写的那样:“家乡,这块沉寂了无数年的土地,终于像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蒸蒸日上的光芒照耀了家乡每一寸土地,温暖了家乡每一个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而《曾祖母》这一篇散文则又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把曾祖母的善良、慈祥和博爱刻画得淋漓尽致。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夜深了,小心翼翼地合上书本,往窗外望去,如水的月光洒在二楼书房的窗台上,春天的夜风轻轻拂动着柔纱似的窗帘。此刻,我毫无睡意,但书中父亲带着女儿出去赶海时“女娃,女娃!”的叫喊声,还在脑海中时隐时现。心想,这就是月光下的大海在呼唤吧,春天来了!
但愿文友阿仙在《春天的声音》里不断延伸,穆如清风,笔底烟花,云霞满纸。“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最后,就以这一联古诗句相赠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