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美味话乌鱼
■尧峣
乌鱼,俗称“土鱼”。学名,中华乌塘鳢。全身黑褐,但细看,皮色也有或褐,或灰的,亦有斑点相衬;头扁平、宽大,犁头铁状,两胸鳍翅庞大,有如蒲扇叶,游弋所用;尾,跟塘虱的一个样,尾屑不分叉。在红树林浅海、低潮区栖息,又钻穴或觅食其间,故名“土鱼”。
这鱼,凶而生猛,生命力强。说它生命力强,就强在于它,去了内脏,切成小块,它还能动,一时还能弹跳。它跟一切鳝类鱼一样,一僵便死。因故,乌鱼没有急冻、保鲜之说。要运输,乌鱼就得装进器皿里,能盛水又透气的。但一定是海水,水又要适度,浅浅、薄薄的一点点。多了,会淹死,少了,又干涸,都不宜。正因如此,可能影响了运输,影响了它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这乌鱼,看似土,但娇气得很,金贵得很。
乌鱼,皮黑,肉白、细嫩,有韧劲,美味,营养价值高,又有健脾开胃、利水消肿等功效,还能快速愈合伤口。小小的乌鱼,全身是宝。
乌鱼可煮粥,可煮汤,亦可清蒸和红烧。去了鱼肚的内脏和鱼鳃,洗净,加清水,放点点盐,煮熟,便可吃用。你倘若讲究,还可以下少许的姜、葱和红枣与枸杞。这样,味道丰富,口感更佳,营养也更高。
太平乌鱼,堪称乌鱼中的臻品。这跟太平的滩涂起伏、迂回的地势,还有土质有关。太平沿海的滩涂与海岸,都有红树林的庇护。且品种多、长势又好,饵料充足,水与土层的结合优越,淤泥松软而肥沃,沟壑又多,利于乌鱼的繁衍与栖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的村子濒海,村前有一小鱼街。邻村很多捕鱼的,但想吃乌鱼,也不是易事。因这乌鱼贵重,价叫甚高。再者,在我的印象里,能吃上乌鱼,也并非全是好事。若不是摊上危重的病痛,你是不会想着吃乌鱼、龙虾的,谁能抠出这个闲钱呢。
那些年,我也常去采小海。可能是我的技艺不够精,不得要领,乌鱼总是跟我有缘没份,擦肩而过。能捉到的,也是小不点。吃,也不能满一口。我就会选择,给它放生。
乌鱼,多穴居。在浅海滩、红树林丛、石砾、海藻和珊瑚丛间,打洞钻孔栖息。这洞口,也给修葺得光滑、透亮,还分出口与入口。洞道,深而倾斜,又拐弯,并有多穴与甬道。这乌鱼,看似土头土脑的,却滑头得很。若觉得这洞穴,不安全,不熨帖了,就溜,另寻新居。所以挖洞捉乌鱼,十有九空的。若你的心思不够,经验又缺失,辨不清洞穴所处的位置,那是要“误入白虎节堂”的,给占居的海蛇、螃蟹咬上一口,抑或撞上凶狠的老虎鱼,若被鱼刺一蜇,全身发麻,还要疼上几天。
在那个年月,能见到满满的一小桶,或一鱼篓的乌鱼,就特别让人兴奋。而现在,多见的,也大都是养殖鱼,太平的天然乌鱼,依旧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