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历史深邃、人性光辉与时代变迁的交响乐章
——读余玉明《荔枝春》有感
■何文萍
余玉明的《荔枝春》,一篇长达1.6万字的报告文学,刊发在2024年第10期《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这部作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茂名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荔农——何水祥,通过种植荔枝过上好日子的奋斗故事,展示了乡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是一篇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荔枝春》不仅是一部记录荔枝产业兴衰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刻描绘社会变迁与人性光辉的画卷。通过对何水祥一家与荔枝不解之缘的细腻描绘,作品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岭南风情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世界。荔枝,这一岭南佳果,在作品中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意象,它不仅代表了自然的馈赠和农民辛勤的结晶,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在文学表现上独具匠心,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使荔枝成为时代变迁和人性光辉的载体。荔枝的春华秋实,恰似何家几代人的奋斗历程,从贫困中崛起,历经风雨,最终迎来丰收的喜悦。荔枝树的生长、嫁接、结果,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再现,更是对文化传承、技术创新与时代进步的隐喻。作者通过荔枝这一意象,深刻揭示了历史深邃中的时代脉象,以及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
在人物塑造方面,《荔枝春》同样达到了新的高度。何水祥,一个普通的农民,却拥有不凡的智慧与勇气。面对生活的艰辛,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是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带着家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土娣的坚韧与乐观,为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温暖与力量。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则反映了农村教育的进步与家庭观念的演变。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世界。
情节安排上,《荔枝春》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相结合,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贫困与挣扎,到荔枝产业的兴起与繁荣,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何水祥一家的故事,正是荔枝产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前行的生动写照。特别是作品中关于荔枝保鲜技术的描述,从古代的竹筒密封保鲜法、装壶密封法到现代的冷链保鲜技术,不仅展现了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深刻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荔枝春》以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市柏桥村进行考察调研的情境为切入点。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茂名市发展荔枝特色产业及特色文化旅游表达了深切的期望与厚望。此背景设定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在主题挖掘上,《荔枝春》深刻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何水祥的形象和他的生活变迁,反映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记录了新农人在困境中寻找生机的突围过程,展现了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农民群众通过自身努力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彰显了乡村振兴中人的价值和群体的创造性力量,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思想内涵和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