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月饼未老时代已新
■邱宏
对于我们来说,月饼不仅是一种饼食,更承载着中秋团圆文化的传统。从某种角度来说,月饼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过去曾经一饼难求,今天供应充裕,实际上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体现。
在记忆中,我第一次吃到月饼是1972年的中秋节。有一天,阿婆从供销社买了一筒红纸包装的饼,很小心地放入提篮里,盖好盖子,用绳子吊在房梁上。我看到后,闹着要吃饼。阿婆半哄半唬地说:“乖,这是月饼,要到八月十五才吃的。”从那之后,我知道有一种饼叫月饼。也不知过了多少天,终于到了八月十五,阿婆在三楼的大阳台上,悄悄地摆出一张小桌子,四个月饼装在一个小盘里摆在桌上,开始拜月神了。
我们耐着性子守在一旁,等月神领受了阿婆的虔诚,月饼变成了我们的美食。在阿公阿婆慈爱的目光中,我们欢快地吃起那难得的月饼。岁月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我仍然记得那是一块五仁月饼,那种香,那种甜,是我过去从没尝到过的。
过得最沉闷的中秋节是1976年的中秋节,那是在防震棚里度过的。那时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对于居民的粮食供应已经难以为继,红薯干开始成为主食的一部分,年幼的我也隐约感觉到生活的困难。中秋节的晚上,各家工友都搬出一张小桌子,摆出几个粗劣的月饼,尽量让孩子们有一丝过节的欢乐。那年的月饼是最便宜的豆沙月饼,皮厚、馅少、少油,吃在嘴里好像满嘴都是粉末,只是那淡淡的甜味在慰藉着我们。但大人们几乎都没有怎么吃月饼,他们的眼里隐约有一种忧愁。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短短几年间,百姓渐渐吃饱饭了,开始了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但那时的物质依然不丰富,月饼是颇受欢迎的点心,亲友之间开始相互赠送月饼,那一筒筒的月饼,串起了亲情友情。人人都盼着中秋这一天,能品尝到那一口或豆沙细腻,或莲蓉甘甜,或五仁丰腴的香甜软糯的滋味。在喜庆的节日气氛中,1984年中秋,整个电白县月饼销售一空。生活已经好转,百姓能吃得更香、更甜一点了。
那时候的月饼,除了味蕾上的享受,还有一种节日的仪式感,一种温饱的符号。大人们喜笑颜开,孩子们欢欣雀跃,对国家和未来的信心,让整个中国沉浸在欢乐之中。
2004年,国家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一个色彩斑斓的月饼世界随之而来。月饼的种类日益增多,包装日益精美,甚至融入艺术设计和文化元素。但人们对于月饼却“嫌”了。那一个中秋晚上,母亲切开了几个不同馅料的月饼,兴致勃勃地招呼我们品尝,但几乎所有人都予以婉拒,儿子说“太甜了”,女儿嫌“太多油了”,妻子则说“太腻了”,我为了照顾母亲的面子吃了一小块,随即也说“饱了”。这几块月饼一家人吃,还剩下大半,母亲只好强行摊派,要求每个人都要吃一点。
变了,月饼本身变得更精美、更多样化,它反映了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福祉,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成就。人民的生活随着时代变了,丰衣足食之后,月饼这个高糖高油的东西惹人“嫌”了。其实是月饼与百姓一起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有人说“月饼老了”,但我认为作为中秋文化载体的月饼会有不断适应时代变化而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因为它承载着美好与团圆之寓意。月饼没有老去,也不会老去,它会以更丰富的形态和内涵,继续伴随着人们度过一个个温馨的中秋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