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不锋利不伤己
■补天裂
前几天“逗爽”帮厨切菜时,一不小心手触刀锋,险些见红。幸亏刀刃不甚锋利,手指也侥幸避过一劫。当时心惊肉跳,而今仍心有余悸!
曾经几次,笨手与刀刃擦肩而过,甚或有过肌肤之亲,但都有惊无险!说到这里,着实要感谢自己对刀具的胆怯。因惧怕刀口那亮锃锃的光芒,我从不喜欢磨刀。锐利的刀锋看着吓人,用则令人望而生畏,我总是畏惧那刀锋“生猛”过头伤人害己!
其实,工作与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多时候,人性亦如一把亮锃锃的刀剑,锐利的刀锋足以使人心惊肉跳。比如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兄弟之间,甚至夫妻之间,总之,人与人之间都难免会有些各种各样的嫌隙,但只要彼此能藏锋敛锐,遇事谦卑忍让,而不恃强凌弱或者咄咄逼人,那么定能和睦相处,相互敬仰。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言,一个人如果渴望收获一份真挚情谊,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欣赏,谦卑忍让,乃是不可或缺的处世之法。倘若你毫不顾及他人感受,凡事皆以自身的利益为重,那么你的友情、乃至爱情、亲情都会逐渐离你远去……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有些人整天就喜欢在人堆里,逞口舌之快捕风捉影,甚至无事生非信口雌黄。殊不知,舌头也是一把锋利的刀子,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或会伤及自己,总有一天自己也深受其害。与其到时后悔莫及,倒不如做个必有余庆的积善之家。
生活中,我虽不善言辞,也不老于世故,流言蜚语面前却从不推波助澜。坚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一贯思维清晰,始终明辩是非。所谓朋友,很大程度相当于亲人之外的亲人,能有一群以诚相待或可以交心的朋友,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因此,对待朋友本应适当要收敛锋芒,以真心换真心方得始终。
工地上,尽管自己尽心尽力而事无巨细,但管理上仍然百密一疏,惹上糟心的事儿,险些不能自拔。而后我不争不辩,也不与之计较,只求及时查漏补缺不断自省。别说谁怯懦,而我只是钝刀懒磨,遇事忍让,不做毫无意义的牺牲而已。
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是亲人、朋友、或者邻里之间,就算因事起了争执,也不应锋芒必露而愤言互怼,否则,定会伤了别人也损自己。“六尺巷”是清康熙年间著名的历史典故。故事的主角是清代大学士张英,他的老家在安徽桐城,其邻居吴家要扩建房屋,想占用两家共用的空地。家人上书急告详情,张英收到家书后,回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传达了宽容和谦让的精神,张英的家人读后主动后退三尺,而吴家见状也深受感动,同样后退三尺,从而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故事不仅展现了张英及其家人的宽容大度,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让精神。“六尺巷”因此也成为了邻里和谐、相互谦让的象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在生活中多些忍让,少些争吵,多些宽容,少些憎恨,你就会感觉这世间多了许多美好。比如夫妻之间倘若双方相敬如宾,互避锋芒,生活定会幸福祥和,事业一帆风顺。季节也一样,冬天过于凛冽,则草木凋零,满目疮痍。夏天太过炎热,则令人避之不及。唯有春秋,不温不火,不卑不亢,才会繁花似锦,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