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端午粽香
■蓝青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当这首熟悉的民间童谣再次在耳边响起,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携带着浓浓的粽香款款地朝我们走来了。
端午节虽不像春节那样隆重盛大,也不似中秋节那么浪漫唯美。但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它流淌着浓烈的家国情怀。每年的端午节,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会以包粽子的形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从我记事时开始,每年临近农历五月,母亲就开始着手准备端午节包粽子的材料。待到粽叶、糯米、绿豆、花生等材料一应准备俱全之后,母亲就开始包粽子了。只见母亲先将选好的粽叶卷成长方形,然后依次放入糯米、绿豆、花生、一长条半肥瘦的猪肉,上方再添些糯米,跟着将粽叶延伸翻转覆盖棕口,最后再抽出一根细长的粽叶绳,一端压在拇指下面,另一端用手快速缠绕在粽子身上,并用力拉紧、打结。至此,一条碧绿饱满满含清香味的长方形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母亲包粽子的时候,我总喜欢跟在母亲身旁打下手,一边帮忙,一边乘机抓两粒碗里的炒花生吃。偶尔我也会在母亲的鼓动下,尝试着自己动手包粽子。只是苦于学艺不精,粽子包得往往并不理想,不是粽身过于肥胖就是偏于苗条。然而,无论粽子包成什么形状,母亲总会笑眯眯地夸奖我一番,并说等粽子熟了的时候,奖励我优先试吃。
粽子包好后,母亲依次将包好的粽子一个个投入到大铁锅里,然后放清水漫过粽子表面,再盖上锅盖,最后就是烧起熊熊的柴火煮粽了。那时候,年幼的我专司烧火煮粽工作,这项工作看似轻松,其实却极考验个人意志。每次粽子将熟未熟时散发出来的香气,往往都会让我忍不住垂涎欲滴,恨不得偷偷揭开锅盖,捞起里面的粽子囫囵一番。心急难耐之下,为了能早点吃到煮熟的粽子。在煮粽子时,我往往会把整个灶膛都塞满柴火,将炉火烧得噼啪作响。而每每此时,善良的母亲总是那么的善解人意,等到粽子将熟时,总会提前捞起一条粽子让我解馋,并美其名曰让我试试粽子是否已煮熟。
刚出锅的粽子色泽苍翠,清香诱人,来不及等到它冷却,心急的我就心急火燎地张嘴吹气去剥粽叶,剥开青绿色的粽叶,甜软的糯米,饱满的绿豆,点睛的花生,喷香的猪肉,再加上粽身上粽叶留存的清香,闻起来更是清香可口。一口咬下去,滋的一声,只觉得芳香四溢,甜糯可口,美不胜收,满满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那会儿,我往往能够一口气吃下三四条粽子,直到把小肚皮撑得圆鼓鼓的,实在装不下了,才肯罢休。那时候,只知道粽子美味,是世间难得的美食,却浑然不知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来历。
后来,直到上了小学,通过老师的讲解,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才明白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的。楚国的大夫屈原,心系天下苍生,在朝廷中极力主张朝政改革,却遭人妒忌、诬陷,最终导致楚怀王与之疏远。期间,屈原曾经一度两次被逐出郢都,流放在外。然而,被驱逐的屈原始终心系楚国,对楚怀王以及后来执政的顷襄王仍然满怀希望,期待有朝一日他们能够醒悟并重新重用自己。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腐朽的楚国最终被秦国将领白起攻破郢都。看着满目疮痍即将灭亡的楚国,屈原心如刀割,悲愤交加。绝望之下,决定以死明志,于是执笔写下绝作《怀沙》之后,毅然决然投身汨罗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千古悲歌。
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们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老百姓们为了保护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躯体不被鱼虾所损伤。于是,就包了许许多多的粽子投放到汨罗江中。千百年来,这个风俗一直流传了下来,慢慢地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听了屈原的故事,我深受感动,深深地被屈原忠贞爱国的精神所折服。从此,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伟大形象一直矗立在我的心中!后来,为人父之后,每年的端午佳节,我也会跟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教导孩子们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像屈原那样的忠贞爱国者。
岁岁端午今又至,合家团聚粽飘香。桌子前,母亲又像往年一样忙碌开了,粽叶、糯米、绿豆、花生、黑芝麻、猪肉等一一顺序摆放。一家人老老少少团聚在一起,围桌而坐,热热闹闹地包粽子、裹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平平淡淡的生活里,聚着过日子的愉悦,透着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