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外婆琐忆
■周成
2009年春节期间,天气很冷,初一过后,春雨绵绵,沥沥淅淅连着下了好多天。路面湿滑,冷雨扑面,人们都龟缩在家里,本来浓浓的年味给“焖”了。农村人称正月这种天气为“发冷水”。直到正月十六日,气温依然很低,但竟然放晴了,母亲一早从乡下打电话给我,说今天要搭她去探外婆的年例。一听说去探外婆,我的心立刻温暖起来。下午请了假,开着新买的长安雨燕,似春光中的燕子,扑棱着翅膀向老家飞奔。
工作后,各有各的忙碌,确实是很多年没探外婆的年例了,车在泥泞的乡道上走着,我的思绪却穿过漫长的岁月,回到了我几岁时和母亲去探外婆的情景。
外婆家离我家的路程大约有8里路,但凡喜庆日子,母亲都领着我和弟弟走路去探外婆。我们每次都是兴高采烈地跟在母亲的后面,穿过沙田圩,经过沙田中学,然后沿着长长的引水渠河堤走着。走了大约1小时的路就到了乐山村,穿过乐山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是一大片广阔的田野,外婆家就在这片田野的对面。我们跟着母亲走在田野中间,闻着田间的青草气息和稻花的香味,那种欢呼雀跃的欣喜劲儿不知道如何形容。我现在最记忆犹新的是母亲和舅舅常常提起的一句话,那就是我对母亲说的:“妈妈,现在我们是走路来探外婆,以后我长大了,一定要开吉普车搭妈妈来探外婆。”就是这句话,多年来,母亲总会不经意说起,六舅也常常提及,是因为我说了一句有志气的话,还是因为我关心妈妈赶路累呢,我确实是不知道原因。但多年过去了,我是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愿望,虽然开的不是吉普车,但我终是开着车搭妈妈探外婆了。
穿过广阔的田野,外婆的村子就在眼前,村口是熟悉的大池塘。我一个箭步冲往外婆家,妈妈在后面追。外婆知道我们来了喜出望外,喊着我的小名拉着我的小手,又抱又亲,母亲也满心欢喜和外公外婆拉家常。
时光易老,在外婆家点点滴滴的往事都逐渐变得模糊,但还是有一些细节永远不能忘怀。首先是大家一起吃饭,我们感觉外婆家的饭特别香,特别有滋有味,每次吃饭我们都会连声说外婆家的饭味道好,我们都吃得特别饱。外婆一听到这就乐得笑哈哈,并说道:“人多人齐,饭就特别好吃的,好吃就吃多一点哟。”究竟是人多饭就好吃,还是我们走了很远的路有点饿的缘故,还是浓浓的亲情使饭香变浓,我是至今不明白,但至今最不能忘怀的还是外婆家的饭桌上的融乐氛围。另外,每天晚上睡觉前,外婆都端出一盆热水,放一条手巾下去,拧干水,就帮我洗脸,还帮我擦拭脏脏的小手,然后让我放脚到热水盆里泡一段时间。外婆说:“小朋友要勤洗手,勤洗脚,讲卫生,不能邋遢地上床睡觉。”晚上泡一下脚的好处有多少,我讲不出所以然,但现在我依然坚持着。另外,妈妈、外婆和我是睡一张大床上,外婆就会出很多本地的谜语让我猜,我现还清晰记得很多很有趣的本地谜语,比如:“蠄蜍皮,蒜鸡肉,冇使火都得熟”,“深山一只大花碗,落几多水都冇满”,“一条蛇白花花,口咬芙蓉花一支,不怕江河大水浸,只怕西南一阵风”。我猜着猜着就进入了梦乡……
还有,我必须一提的是,外婆家的村紧靠着鉴江边,村里没有安装自来水,打井冒出来的水很浑浊不能吃,于是村民只能到鉴江边挑江水吃。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村民就排着队来到江边一块平整的大石旁,把桶往河里一甩,就提起一桶水了。想着自己在外婆家度过了一个个寒暑假,这么算来,我也是喝着鉴江水长大的呢。
最热闹最有趣就是外婆家的年例,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几乎所有亲戚都来了,我有三个舅舅,三个阿姨,每个舅舅和阿姨都生有几个孩子,这么多孩子待在一起,大家捉迷藏,做各种游戏,不亦乐乎。年例前一天晚上,村民就举着火把抬神像游灯,围着村子转一圈,大概是消灾祈福之意。而我肯定是跟着七舅一起去的,看着长长的火龙感到无比的新奇,当中有村民抬着各尊菩萨像出游,舞狮队、扬号队跟随,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隆隆……至于年例当天,更是热闹非凡。
快到外婆村了,炮声震天传来,路上行人增多,母亲提醒我注意开车,打开车窗,冷风窜入心窝,立刻就将我的思绪拉回现实,想到很快就能见到外公外婆,也可以见到众多已成人父人母的表兄妹,大家可以欢聚一堂,我不禁兴奋起来。
一到外婆家门口就看到几个阿姨正围着外公、外婆说话。外婆眼尖,一见到我们,就乐哈哈地叫我的小名让我们快快入屋,我一下感到很幸福,连忙递上各200元给外公、外婆,向他们拜个晚年,并祝外公外婆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外婆乐哈哈笑着说:“有钱使,不用给了。”旁边的三姨接着说:“是外甥有本事给你用,还嫌少吗?”外婆连忙说,不少不少,说我有心,然后才收下。看到外公外婆身体还非常健康,我也感到很欣慰。
大家终于坐在一起吃饭,我们举杯齐庆贺,这是十几年来最齐人的一次,大家都很兴奋,很开心,酒也饮了很多。七舅说:从来没试过饮这么多酒,今天来齐人,大家一定要痛饮。于是我也开怀举杯。酒足饭饱,然后我们就互相聊天,谈论古今,畅所欲言。饭后,七舅提出以后大家要多点来探外公、外婆,最好是每年年初四都相聚,大家都说好,赞赏声和欢笑声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之后十几年,我们每年年初四都相约探外婆,这一天就成为我们幸福快乐的固定节日了。直到2022年外婆96岁,终是敌不过疫情也走了,娘在家在确实是真的,之后几个阿姨与舅舅们的联系就少了,各位老表们的联系也少了,而我们的父母都渐渐年迈,我们也渐渐变老,家家有难念的经,我们该如何留住慢慢逝去的亲情呀!我想先孝敬好各自的父母吧,当父母不再年轻,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陪伴,来日并不方长,请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余生陪他们慢慢走。
人生海海,经历何其多,很多往事都在岁月的风中散去,而那些关于探外婆的琐琐碎碎永藏记忆深处,那一瓢真挚醇厚的亲情永远滋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