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火灰的东岸绿豆包


  ■陀宇
  每一道可称得上“美食”的美食,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怀。东岸绿豆包就是这样一道美食。
  记得我在东岸小学读书的时候,学校门口对面有一家供销社,供销社有极好吃的绿豆包。这里的绿豆包跟广西等地方的有所不同,它是一种以绿豆和猪肉粒为馅的包,体积大,且温润。
  记忆里吃绿豆包,大多数是在圩日。逢“三六九”的圩日是我们向往的日子,人多、吆喝声大,熙熙攘攘,大人们忙于购买生产资料,而我们口水里舔着上一次吃绿豆包的残味,双手扯着大人的衫尾撒娇打滚要买绿豆包。
  走进供销社,便可见几个垒起来的大蒸笼冒着热气。店主打开蒸笼盖,里面的热气瞬间浓烈起来,还没来得及看清楚蒸笼里的食物,便一阵热气扑面而来,赶紧掩面。待回过神来,店主已经手拿一双又长又大的筷子伸向蒸笼,此时已可逐渐清晰见到一个个白白的绿豆包躺在蒸笼里,很是安静,很是乖巧,看着便是一种喜悦。店主用大筷子夹住绿豆包,一个个往袋子里装,一个袋子装一个绿豆包。
  吃绿豆包是要掌握好时间的。刚到手里的绿豆包很烫,不能吃,待它剩下五六成热的时候,才是吃的最佳时间。我咬一口,舌头立即被软绵绵按摩着,已可见到成粒的绿豆,豆香扑鼻,再咬一口,肆无忌惮的香味把我紧紧缠住,绿豆和肥猪肉粒咀嚼在一起,将香推向极致。当味蕾和肚子都满足的时候,手上只剩下一张薄薄的纸,把纸上的面包碎吃干净,才算圆满。一年四季,每年的七八月份我吃的绿豆包最多,那不是因为放暑假,而是在炎炎夏日吃上一个绿豆包,除了有味蕾的享受外,还可清热消暑。
  有好几次,我见到绿豆包上有一点或者几点黑黑的小东西,妈妈说那是火灰,用嘴吹一下就没有了。在我的家乡话里,烧木柴或干草留下的灰烬就叫火灰。
  后来我在省城读书,听说番禺有一间东岸人开的绿豆包早餐店,便从天河搭地铁过去,想以食物来缩短我与家乡的距离,怎知那绿豆包除了样子有几分相似,毫无家乡的那种味道。曾有人说,美食只有在它的当地才有其独有的味道,确实如此。
  小学校门口对面的绿豆包店已消失多年,东岸圩的绿豆包店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经大浪淘沙,剩者不多。今年清明,妈妈买回来绿豆包,我见到面包皮上的一粒火灰,竟倍感亲切,更出乎我意料的是,绿豆包的味道全是小时候的味道。妈妈说这间绿豆包店一直是手工搓面粉和做馅,蒸包是用柴火,难免有火灰。
  我从来没有觉得“火灰”弄脏了绿豆包,反而觉得,“有火灰”正是东岸绿豆包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是味道不变的传承。而这份传承,在于数十年的坚守和始终不变的情怀。做美食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