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回忆


■吕培兴
  1977年至1980年期间,我在荔乡根子镇的茅坡学校当教师。在茅坡学校任教三年,是我四十多年教师生涯中印象较深的学校。
  这学校与当地干部群众关系很好。学校的背后是山坡,山坡有三十多亩梯田旱地,山脚下的水塘边有两亩多水田,都是生产队响应当年“农业学大寨”号召划拨给学校作农场,让学生学农用知识的。学生利用劳动课时间在这农场学习农业生产技能:种甘蔗、水稻、花生、番薯和黄豆等作物。农场收获最多的是每年几千斤的甘蔗红糖,这些糖除了按收购价卖给教师每人20斤外,其余全由供销社收购。因为食糖在当年是要凭证才可买到的,每人每月100克,属紧缺商品。除了蔗糖之外,学校农场的稻谷、花生、番薯、黄豆等收获全部由学校安排在教师会议时的集体伙食。全校教师在那物资缺少的年代能有此等待遇,人人都爱这学校,也爱这当地干部群众,而这里的干部群众也对学校和老师爱护有加。学校周边群众对学校农场的作物秋毫无损,满山的甘蔗没人砍过一条,花生、番薯也没人偷拿过。这里群众的民情风俗让我钦敬,记忆犹新。
  茅坡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使人赞叹。那时,学生每周上课五天半,教师工作六天。周六下午教师开展政治学习或教研活动,周日晚上全校教师回校开周会安排一周的工作。三年级至七年级学生,周一到周五晚回校上自修课,由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轮流坐班管理,学生遇到有不懂的可到讲台上问老师。1979年9月,广东高州中学恢复高中招生。我和梁其胜、何永吟、钟友华等老师所教的初中毕业生杨建华、吕金水、黎伯杨等三人被录取。后来,杨建华考上中南大学,吕金水考上云南大学。这一成绩,受到公社教育组领导和茅坡干部群众的好评。因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良好的教学质量,茅坡学校被评为公社先进学校。
  茅坡学校学生在学农劳动方面也很优秀。那时大队派来一位有经验的老农常驻学校帮助管理农场生产。三年级到七年级学生每周下午安排两节劳动课,劳动内容就是给农场分派各自班级管理的农作物浇水、施肥、除草。学生挑学校厕所里的粪水给作物施肥,还经常从自家村前屋后找来土杂肥施给自己班的农作物,所以学校农场作物的产量不比生产队的差。
  四十多年过去了,每次我路过茅坡学校门前,当年在茅坡学校教学的情景,就会浮现于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