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如“百度”


■罗本森
  时下,遇到不懂的问题便上“百度”去搜索,在众多资料之中找到应有的答案,非常方便快捷。而我小时候没有这个互联网,书籍也十分有限,常常碰上不明白的东西,没地方可查,只好去问母亲。
  我母亲只读过五年书,文化不高,就是记性好,人家说过的她记得牢,农村习俗风俗、耕田种地、弄餐整食她都在实践中得到经验积蓄。不懂的问母亲都有答案,她是我身边的一位好教师。记得小时候家里来亲戚,不知如何称呼,母亲便教我,什么舅公舅婆、姨丈姨母、内甥婿、岳甥婿、姨甥婿等等,七大姑八大姨都理得很顺,叫得精准。
  我写长篇小说《遥远的村歌》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也问母亲。我要刻画一个性格急躁的人,问母亲有什么故事?母亲便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某人心急食水瓜,但水瓜很烫很难吃上,妻子见状在旁骂了两句,他便一下把水瓜扔到地上去。还有一次某人挑水缸,不小心摔了一跤,摔破一个,另一个连着箩筐滚到山下,某人见一个水缸不好挑,一气之下便用扁担将缸打烂,然后挑两个空箩筐回去。我将这两个故事写入小说,成功刻画了一个性格粗暴人物。由于母亲的故事有个性,十分接地气,对人物刻画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艺术色彩,让人读起来有亲切感,引人入胜。
  前些年,我撰写一部反映客家文化的书籍,对于客家的习俗了解不深,我请教了母亲,她把客家人起屋、婚嫁、生日、小孩满月、赠物送礼、避讳、过契、起福等等风情风俗,为我详细地讲解。做客家豆腐,当年我耳闻目睹,但细节不甚了解,我只好打电话询问母亲,母亲便从如何碎豆、打浆、煮浆、榨浆、又下多少石膏等工序作了详细的介绍,使我写起来准确无误,得心应手。这本《客家风情趣俗》出版发行后得到客家人赞许,他们爱不释手,作为客家人的“宝典”收藏。如果没有母亲这个“百度”是难以写得如此到位、如此顺畅的。
  母亲的“百度”是我身边用之不完、取不竭的“活百度”,无论网络的“百度”容量多大,多么的好,也离不开母亲的“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