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大院


■覃琪
  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农村的大院里,长大后读书、工作也都在机关大院内,对大院萌生出无法言说的喜爱与依赖。
  我的家乡在粤西信宜市西陲的一个小山村,自幼居住的老房子按推算应是清末时修建的,前后有三进,左右各两廊,方方正正连贯成一个大院子。院内有三个厅(头座厅、二座厅、门口厅)、六个偏厅(每进两边廊道上各一个)、两个地堂(也叫晒谷坪)、四个天井,此外,舂房石磨屋、猪栏牛舍,合理分布于西侧边上且一应俱全。大院住着兄弟叔侄10多户人家,大院中的厅、地堂、天井、廊道、舂房石磨屋等,是大家共有的,人人都可以享用却不能占有。
  这样的院子装载了我快乐无忧的童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当家里大人忙农活、晚回家、迟做饭的时候,不用担心饿坏小孩,大院里哪家先做饭了,总会给小孩们分一小碗粥、一条半条薯、一小块籺。这种约定俗成的礼尚往来,让各家的小孩子都感受到了“别人家的饭菜香”。而睡就更让人安心了,如果是午睡、间中小憩,院中就有身体尚算硬朗的耄耋老人在家照应,晚觉则是几个大门关上,整个院子就是一个堡垒,给人的安全感十足。
  少时好动、好玩,这么一个院子可以让小孩玩得放心、动得开心,无论耍棋、抽陀螺,还是捉迷藏、撩蚂蚁、灌蟋蟀……那几个厅、几个地坪、几个天井就足以让小伙伴们得到满足,因为都是在院子(家)里,父母自然是放心的,其安全指数更是棒棒哒。
  最难忘的是在院子里接受到的启蒙教育。那时候,每天晚饭后或是雨天等恶劣天气不能外出干活时,家族中的长辈总会利用这难得好时光,在任意一个厅中开讲故事,讲“说岳全传”“杨家将”“薛仁贵征西”“三国演义”“西游记”,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五哥讲他亲历的战争的故事,叔叔伯伯们聊一些世情世事,其间还会口诵一些劝人读书、教人行善的打油诗、民谚等。小孩们围坐在一起,听得津津有味,兴奋起来还会手舞足蹈。这大院里的“讲坛”让年幼的我过得很是充实,同时让我得到了向上、向善的启蒙教育。
  大院更是大人们闲暇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相互传导育儿及种养知识、互相倾吐心事、了解双方困难、相互委托帮助的守望相助的公共场所。在大院的共同生活,自然而然地濡染出了一个睦邻友好、守望相助、其乐融融的好氛围。
  小时候在村中过惯了大院的生活,庆幸的是离开村庄出外求学、工作,都是在校园、机关大院这样的大院内,一如既往地享受着像小时候在村中大院一样的工作、生活环境。而与小时候不同的是,出外学习、工作在一个大院内,有幸结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感受着与很多很多人相见、相识、相知、相助的美好,一起奋斗、拼搏,分享着彼此的感悟、幸福。
  现在居住的小区,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大院,我时常于院中散步。小区里的中心广场是开发商心目中最好的一个卖点,着实花了不少的精力进行打造。住进来的人多了、时间长了,中心广场的人气越来越高,慢慢成为了邻居们的聊天休闲室、健身活动室、聚会议事室……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百多户人家因为这个小区得以相会、相识、相交、相知,一些人家因此成为好朋友,有什么事情能够放心相帮、相托,充分展示良好的社区互助功能。尤其是看到三五个坐着轮椅的病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聊天,听到他们不时发出来的笑声,不时被他们快乐所感染。听小区管理人员说,他们把到小广场的相聚当成每天的必修课,因为身体不灵活,蜗在家里孤独、彷徨,到小区来与病友们或其他人一起聊天,不仅可以排遣孤寂,更主要的是能分享到很多的知识、见闻,大大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目前城市开发的住宅小区,基本是有一个大大小小的院子,这是非常好的设计理念。可是农村的院子却是越来越少了,旧时大院中固有的菜肴相互品尝、农具相互取用、小孩相互照看等情景却随之慢慢消失了。每次回到家乡,我总自然而然怀念起大院里简单、热闹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