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米线碗如盆


■陈勇志
  突然想起“过桥米线”来了。当然,不是街头食肆上的那种。而是蒙自土里土气“碗如盆大”的那种,是让食客一踏进店内就能感受到“过桥米线”大气场的那种。
  你知道吗?只有在蒙自下过“米线馆”的人,才知道何为“过桥米线”的气场。如果你说不就是一碗米线吗,能有多大气场?嗬!那你得游云南,到蒙自,随意找上那么一家有三五张八仙桌的米线店。
  当你看到食客们端着盆大的碗,瞪大双眼找座时,你会豁然明白,什么叫吃米线之大气场。掂量掂量吧,一只脸盆大的碗,满盛着温度极高的土鸡汤,在黄色鸡油覆盖下,汤的温度被严密封锁得不露声色。当你将薄片生牛肉往碗里轻放时,碗里即刻会传出“吱吱”的叫声。别惊慌,那是薄牛肉被滚汤狠狠收拾后释放出的欢乐声响。说时迟,那时快,请你赶紧将各种配菜不客气地往碗里倒,然后温柔地将米线在筷子的护送下往汤里轻轻搅拌。趁此时空闲,我得偷偷告诉你,蒙自米线店里的米线是免费的,你大可放开吃,不用客气,但加肉需另付费。
  在你屁股沾上板凳那刻,碗里小黄牛肉和酸菜配料混合溢出的香气开始往你鼻孔里钻,问何感觉?哪是一个“爽”字了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呷口汤,再夹块烫熟牛肉放嘴里“嗒吧,嗒吧”一咬,嗬!那香,那鲜,绝对让你情不自禁发出“活着真好”的喟叹!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蒙自百姓平日里光临的老店,尽藏旧街古巷,概不起眼。若无本地人引荐,你对“过桥米线”这个江湖绝对是云里雾里。在蒙自,米线条条相似,肉菜搭配随意,正是“家家米线相同,独特风味各异”。
  记得是四年前初游蒙自,一大清早,好友雁兄夫妇带我尝蒙自本地最有特色的“过桥米线”。据雁兄说,这一家,老板心明,商不恋战。每天只售百碗,售完即止。他家的汤,独特纯真。店之命名,尤为令人捧腹,看之令人喷饭。雁兄的夸张,顿时撩起我的好奇。
  汽车往城郊而去,过小桥,进村庄。只见村头大树下有一店,店门左右两侧圆木上刻有仿宋体对联。我站店外,连读对联三遍后抚头大笑。含笑入内,放眼观之,店小而干净。六张八仙桌,食客守规矩,拿号等座。入座一会,盆大的碗盛汤端上,各类配菜齐备。我急不可耐地按照雁兄教我蒙自人吃米线的方法开动:牛肉先下,然后是配菜,最后下米线。筷子轻轻搅,片刻之间,香、辣、酸三味贯鼻,顿时令我食欲大开。
  边吃边聊,话题自然离不开店门那副对联,聊着聊着,顿悟那不正是为人处世的简朴的道理吗?呵呵!拟此联者,世事洞明。只是“如初见”这三字,又有多少人能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呢?
  虎年四月,书斋煮茶。突然想起蒙自那碗如盆大的过桥米线来了,我不禁又大笑起来。
  “云南忆,最忆是蒙自。米线条条如丝挂,一桥初见景如画。教我如何不想她?”